張大玲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大因鎮于迪城幼兒園,河北 保定 072550)
傳統美術教育活動以灌輸、臨摹、教師示范為主,在實踐中我們已加以否定,取而代之的是自主性美術活動,即孩子想畫什么就畫什么,認為這樣既保護孩子自尊心,又發揮了創造力,但問題是孩子雖然有思想、有個性,但是卻什么也畫不出來,老是叫“老師,這個我不會畫”,究其原因,是他們本身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也就是說,前面兩種教育方法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怎樣進行美術教學?”“如何才能讓幼兒的畫靈動、有個性呢?”帶著此疑惑,我總結了以往的經驗,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了貫徹實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鑒于此,這里我結合自己的學習和工作,談談我是如何進行幼兒美術教育的。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激發幼兒的興趣呢?這是我常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實施,我發現營造寬松氛圍,給幼兒一個有利的環境,是培養幼兒“興趣“之源。環境包括周圍生存環境和心理環境。大到幼兒園整體布局、構造,小到幼兒旁邊接觸的伙伴。小班一開學,我就在教室里設置了一個寬敞的美工角,根據幼兒發展的特點,投放了少量的蠟筆、彩色筆、鉛筆,等各種畫筆、紙張,盡可能保證孩子們能自由進行涂畫,尤其是午飯后一段時間,我引導幼兒三三兩兩參加活動,在人員搭配上,注意強弱合作,讓幼兒互相交流,學習。由于沒有壓力,慢地他們不再需要我組織、引導,而是習慣性地變得喜歡到美工角里去活動。對幼兒的作品,我總是耐心地理解,用童心去欣賞,然后,帶著誠心去聽孩子介紹,并且,真心地給孩子一個“你畫得真棒”、“你真是一個小畫家”之類的鼓勵和肯定。每當看到孩子們一個個帶著開心的笑容從我身邊走開時,我知道,我取得了成功的第一步,因為,我給了他們自信心,培養了他們對畫畫的興趣。
“如何讓孩子的作品避免千篇一律”、“如何讓孩子的畫面充滿靈動之氣”、“如何克服孩子無從下手的局面”……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要把握一個合適的“度”。一開始,我就歸納、總結一些根本原理、法則和規律,教給孩子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小到如何涂色,大到如何表現具體的物體。一步一步通過采用涂色訓練、局部布局示范、引導欣賞、動手剪剪、折折、同伴交流等形式各異的方法讓孩子既解決了表現的難點,又培養了他們各自的個性和不同的表現手法。例如在“春天”的繪畫活動中,我先組織幼兒到花園中“尋找春天“,再回教室啟發幼兒說說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你看到了什么?再根據幼兒的討論,示范一部分表現起來有難度的物體,如側面放風箏的小朋友,仰天看的小動物等,然后讓孩子進行自由創作,結果,一個活動下來,不同畫法、不同造型、不同色彩的幾十幅作品就出現在我的面前。上墻以后,一個色彩斑斕、生動鮮明的美麗春天就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活動后,我不定期引導幼兒在其它小朋友的作品中找找不同的地方,說說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樣一來,小朋友就無意中學到了很多表現手法,下次活動時,就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到自己的作品里,這跟教師單純地說教相比,起到功倍事半的效果。
“觀察是有一定目的、有組織的主動的知覺。”如何提高幼兒的觀察能力?我認為,首先要有觀察的目標,另外,觀察的預備知識也很重要,以使觀察時更細致深入,而且便于綜合整理。脫離“示范—模仿”的傳統繪畫教學方式,要求幼兒要通過自己的眼睛看、腦子想、用手畫來完成創作。但也有的孩子畫不出形來,這往往是因為他沒有很好的觀察事物。
以上幾點是我對如何讓美術活動生動有趣做的一些探索,通過實踐,幼兒繪畫創作能力獲得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也總結了多種能提高繪畫創作的途徑,但這只是取得的初步經驗,仍需要繼續關注幼兒繪畫創作的趨向和動態,不斷總結和反思,積累知識和經驗。實踐證明在美術教學活動中只有運用一定策略,才能真正培養孩子對美術的興趣,提高他們的繪畫能力,才能讓美術活動的意義、作用得到落實。讓幼兒在自我表達和表現的天地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繪出自己多姿多彩的絢麗世界。讓我們的美術教學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