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曙光
(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玉潭學校,湖南 益陽 413100)
有位語言學家說:“數學是語言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所以, 學生想要學好數學,也要學會數學閱讀。數學中的閱讀,一般是指閱讀數學的語言文字和公式等等,在進行閱讀時, 對于這些符號、定義、公式等的感知與理解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知道,數學符號和自然語言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最后要經過轉化用自己所能理解的語言來進行定義,所以學生想要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那么就應當要去學會閱讀數學,從而提高數學思維。
數學學習的一個中心環節是對數學教材的閱讀理解,故而教師應當要落實閱讀數學教材,這也是許多的專家在考慮了學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編寫而成的,因此有很高的閱讀價值。
概念閱讀——質疑解題。“質疑解題”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這一課時, 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閱讀教材, 知道什么是三角形, 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等, 然后讓學生提出問題,等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之后,教師再進行分析和歸納,最后來對學生進行指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再進行梳理、歸納, 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 去理解數學概念的含義。
公式閱讀——半獨立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將閱讀教材和動手操作相互結合。如在教學《梯形的面積》這一課時, 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拿出提前準備好的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 先獨立思考, 再動手把它們拼成常見的圖形,并求出拼成的圖形面積, 并想一想拼成的圖形的面積與梯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從而得出梯形的面積=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一半, 即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 ×高÷2。教師再去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 學生就自然而然地能理解了。
翻開新教材, 教師們會發現有些課時的最后增加了一些閱讀材料, 這些閱讀材料往往都是一些拓展性的或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 而這些知識簡單易懂, 有一定的趣味性。在一節數學課中, 有時適時引導學生讀一讀,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同時也能鞏固新知, 還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其實就來源于我們的生活。
新教材中的習題設計形式多種多樣, 如文字敘述、表格、插圖、人物對話等, 其設計思路多從我們的生活中取材。有些習題中還會出現一些多余的信息, 這就需要學生仔細閱讀, 對給出的信息做出正確選擇。所以, 對于小學數學教材里習題的閱讀也是不可缺少的。
當然教師也要重視課外材料的閱讀, 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很多數學信息來源于生活,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信息, 不僅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個性潛能, 還能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所以要提供一些有效的數學閱讀材料, 如《趣味數學》《快樂數學》等。
閱讀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 學生的時間可以分為課堂和課外。在課堂上,教師要讓學生自己主動去捕捉數學信息, 在這個過程當中, 就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閱讀的機會。
1.以讀理解
數學作為一種較為簡練、抽象的語言, 對于學生來說, 很多時候, 讀起來會生澀難懂, 尤其是一些學生初次接觸的概念、性質等, 這時候, 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能夠抓住其中的關鍵字詞,著重圈畫標記。如“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在讀方程的定義時, 教師要讓學生圈出“未知數”“等式”這兩個關鍵詞, 讓學生知道關鍵字詞的作用。再如一道解決問題:“王老師和五 (3) 班的49位學生去公園劃船, 已知每條船最多可以坐5人, 那么至少應當需要坐幾條船?”對于這方面的題目, 大多數的學生經常是大概閱讀,很容易忽略了“王老師”, 還有“最多”“至少”等關鍵詞, 從而得出錯誤的答案。其實, 多讀幾遍, 動手圈一圈其中的關鍵字詞, 會發現題目其實不難解。
2.以讀質疑
“學貴有疑, 小疑則小進, 大疑則大進。”疑是思之始, 學之端。敢于質疑, 善于質疑, 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關鍵。通過閱讀, 讓學生發現問題, 提出疑問, 養成愛問、好問、會問的好習慣。如“一段公路長100千米, 第一天修了全長的20%, 第二天修了剩下的45%, 還剩下全長的百分之幾?”這里關鍵要弄清誰是單位“1”, 反復閱讀, 理清題目中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聯,再結合提出的問題, 不難發現, 題中給出的其中兩個信息,其單位“1”是不一樣的, 找準單位“1”再解題就不會再出錯了。
學生在學習了新知識后,每天回家與父母交流,這也是能夠及時反饋和復習新知識的一個機會和過程。學生在家里大聲的去閱讀數學結論,并且父母要及時給予評價, 讓學生享受讀的過程, 激發學生有“享”讀的欲望。
“讀書百遍, 其義自見”。數學閱讀是一門學問, 未來社會越來越數學化, 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更重視數學閱讀, 培養學生的數學閱讀能力。學生在閱讀的這一過程中,會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和興趣,為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