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玲
(貴州省羅甸縣第一中學,貴州 黔南 550100)
社會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教育公平作為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重視。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教育資源相對短缺、教學形式比較單一、教育質量普遍低下,民族地區教育相對處于被忽略的邊緣地帶另外,少數民族長期受到其文化的影響,造成與現代化生活、現代化教育有一定的脫軌現象。文科生數學成績難以提高主要是因為文科生數學基礎薄弱,數學過程中對數學學習表現興趣不大,邏輯思維能力差,知識接受能力弱,缺乏自信,學習方法不當以及缺乏學習動力所造成;教師在對文科生實施數學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理念存在誤區,同時沒有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所造成的。多種原因導致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對數學知識與數學學習的認識不到位,甚至無效。所研究改善少數民都地區離中生的數學認識有著迫切的需要。
少數民族長期受到其文化的影響,生活習慣與現代化生活和教育不同,教育教學資源差,學生逃避數理化復雜深奧的學習而選擇文科學習。大多數文科生的數學基礎較為薄弱。不會聽課,不會記筆記。聽課時不注重概念的理解,只注重記學習筆記而不能及時理解。對于數學的學習時間投入相對較少,對數學定理、公式的學習停留在表面,疏于課后計算演練,從而不能夠對數學知識形成系統性的認知結構,對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關聯無法靈活運用;許多文科生在初中學習過程中,便已經感到自己對于學習數理化有一定的困難,故而在分科選擇中選擇了文科學習,但由于這些學生初中基礎較差,加之高中數學知識越來越抽象深奧,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于學習數學的恐懼感。
文科科目除數學外,其他科目的主要學習方法是背誦和記憶,通過反復加強對概念的熟悉程度,從而提高對知識的應用能力.高中學習任務繁重,文科生需要花量的時間對文科綜合項目進行背誦記憶,對于學習方法的總結和歸納上多半是從加強記憶能力出發,而這些學習方法適合于提高文科綜合科目的學習效率,對于數學學習的效率提高沒有多大用處。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基礎與能力參差不齊,少數學生素質良好,但大多數對數學信心不足,有畏難情緒。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中學學習數學的失敗經驗,使得在思想上認定自己數學不行,怎么也學不好,這無形中加大了學校文科學生教與學的難度。
文科生大多對數學不感興趣,往往是迫于無奈才學,學習起來積極性不高,同時存在較強的惰性,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總是希望老師把所有的知識網絡都概括。聽課時,不能積極開展思維活動,被動地聽教師講;對有些概念的理解不夠嚴密準確,對一些推理方法感到思路不明,不習慣或不能體會其精神實質;課后復習沒有自己的體會,抓不住教材的關鍵;特別反映在解決綜合性問題上,不能把學過的知識靈活運用;閱讀能力差,沒有好的閱讀習慣,自學能力較差,閱讀課本鉆不進去,提不出問題,抓不住重點。
數學教學和學習的主要目標是發展和擴展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將問題解決定義為在沒有已知方法的情況下試圖實現某個結果。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以及歸因于民族地區學生從小不善于跟別人溝通交流的膽小性格,再加上文科學生喜歡多背多記的習慣,使得民族地區部分髙中文科生有著課本上的知識都是經典的結論,數學學習沒必要自己去探究;課堂上與同桌討論就是浪費時間,還不如聽老師講的錯誤觀念。要改變學生的傳統的數學學習方式,可從學生的學習方法上加以引導,指導學生多方式學習數學,既要獨立思考學習,又要合作交流討論;既要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又要主動的建構學習。通過學生不同學習方法的體會與感受,意識到數學學習的方法是多樣化的,并不是直接接受。
數學探究性學習指學生圍繞一些數學問題、自主思考學習的過程。民族地區高中文科的數學課堂的探究性教學策略的實施應注重教師主導性原則、學習結果性原則、材料適度性原則。教師主導性原則體現在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進行,學生探究性學習并不意味著教師的不管不問,而是轉變為課堂的上的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在對數學問題的合理設計,數學情境的適時出現,在學生遇到障礙時及時予以引導,對學生的探究過程、探究性結果進行及時評價。學習結果性原則是指不能讓學生為了探究而探究,學習既重過程也重結果,不能因為學生的學習過程而忽略了學習結果,學生掌握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最起碼的要求。教師通過正確的教學引導,提高文科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少數民族地區文科生也有學習數學的潛力,學數學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要用心學習學,堅持不懈地付出,面對新問題多一份思考,敢于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學習方法上不斷探索、創新,一定會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