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明
(四川省三臺縣第一中學,四川 綿陽 621100)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在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性。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重要。”進性行批判性質疑就是不依賴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輕易認同別人的觀點,而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判斷,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其思維更具挑戰性。它敢于擺脫習慣、為權威等定勢,打破傳統、經驗的束縛和影響,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學生的理解與思維的發展。所以,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呈現異彩紛呈的語言現象,盡可能給學生提供獨立思維的天地。通過具體實例讓學生獲得正確的評價、觀點、意見或證據等并出自己的判斷或決定,這樣有助于學生獲取真知。
遇事好間、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為目的,僅停留在獲取初步探索的結果上,要培養學生對已明白的事物繼續探究的習慣,水不滿足,這才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內在的創新欲望,增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品質。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點,充分運用教材里現成的材料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人,繼而提出探究性問題。這是創造個性的具體表現,我們要倍加愛護和引導。例如, SEFC BOOK IB,Lesson61的 Fire Notice中有這樣一個句子: Consider every fire alarm to be a real fire.學生掌握其字面意思并不難,但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體會隱藏在句子中的弦外之音,使他們能透過問題的表象看到其本質,為培養其探究性思維品質營造良好的學習情景。
實踐證明,青少年具有好與人交往、好表現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磨擦與碰撞的環境,就是為學生的學習搭建了更為開放的舞臺。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有利于其思維的活躍。創造心理學研究表明:討論和辯論有利于創造思維的發展,有利于改革“喂養式教學”格局。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多種形式、多種目標的交流情境,以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
一問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問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若注意對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便會得到加強。
在教學中,尤其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若能組織學生集體合作,則有利于發揮每個人的長處在合作中,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討論、學習,個人的思維在集體的智慧中得到發展,這樣同學間相互彌補借鑒、啟發、點撥,形成立體的交互的思維網絡,往往會產生1+1>2的效果。而讓每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動手動腦,更是發展其創造力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讓學生進行看圖說話時,在掌握了基本句子的基礎上,先讓學生幾個人一組進行準備,這時,
學生會你一言、我一語,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在吸取了其他學生的思想后,每個學生定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情感。又如在教完具有表演性的課文后,讓學生進行總結性表演時,我們要充分利寸用好“合作互動”,把課文內容淋滴盡致地展示出來。
一位留學生歸國后說:如果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已10個中國學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國學生中運10個人或許能講出20種不同的答案,雖然有些想法極其古怪離奇。這個例子說明,我國的教育比較注重學生求同思維的培養,而忽視其求異品質的塑造。有已研究認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拓展。
閱讀中,學生借助語言材料在頭腦中建立圖像,并對圖像進行選擇加工,不斷擴展思維的范圍,把記憶系統中的信息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因此,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再造想象,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進行思維。這樣,既可激發學生的興趣,達到《大綱》中所要求的“從閱讀中獲得和樂趣”的目的,又可使他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開發數他們思維的深度和廣度。
動物病理學教授貝弗里奇說:“獨創性常常在于人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之間的相似點,而原來以為或設想這些對象彼此沒有關系。”這種使兩個本不相干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學家稱之為“遙遠想象”能力,它是創造力的一項重要指標。讓學生在兩個看似無關的事物之間進行想象,如同給了學生的思維一塊馳騁的空間。遙遠想象可訓練學生突破空間進行思維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更具跳躍性。
當然,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僅僅停留在創設這些教學情境上是不夠的。教師首先要具有創造的精神,注重創設寬松、民主、富于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個性,注重抓住一切時機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注意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反應等做出客觀、公正、熱情誠懇的評價。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新的意識,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以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