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德鴻
(廣西容縣石寨鎮中心學校,廣西 玉林 537502)
語文課堂教學必須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從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出發,敢于沖破課本、教參的束縛,敢于打破阻礙學生發展的教學模式的桎梏,實行開放的語文課堂教學,充分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再以思維的發展去催育和滋潤其它能力的發展。語文課堂教學只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實行全面的開放,才能在語文學科中達到真正“開籠放雀”,讓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從而促進其它能力的綜合發展。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開放是發展學生各種能力的前提,也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必由之路。
舊教材總是對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出這樣那樣的教學目標,并要求學生以達到這樣那樣的目標為最終評價的結果。這種目標單一、僵化,對學生的學習動力形成消極的限制,而新的基礎教育課程將實施分科與綜合并舉的課程格局,這就要求教師確立“學科群”的觀念,轉化學科界限,倡導合科教學,制定的教學目標需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適應,以促進學生與各學科之間的溝通,對話與合作,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進行“知識整合”。然而,有人群的地方就會存在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不同的學生所需達到的目標應該能充分滿足孩子的需求,這個目標應是激勵的、積極的。如我在教學小學語文一年級的實驗教材—— 《我長大了一歲》一文時,針對優、中、差三個等級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制定了不同的目標,在分小組學習時,我要求差生能美美地讀讀、流利地背背就行了,至于閱讀理解,則不提更深要求;而對中等生,則要求達到讀得美、背得快、評得好、說得快、以訓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而對優生,則不限制,除了要達到以上學生要求外,更要要求學生根據課文的結構,編一編,再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演一演,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樂趣,同時又意識到學無止境,今后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知識,真正達到“上不封頂”。這樣的分槽喂養,讓差生得到激勵,優生、中等生的才能得到升華,活躍了他們的思維,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何不妙哉?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注重實踐,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而“全面的語文素養”包含素養的積累、語感和聽說讀寫方面的實際運用能力,也包含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的修養。新的語文課堂教學過程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這就要求教學過程的形式多樣化,注重學生參與。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語文《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時,在課堂教學中就采用了讓學生自主讀、小組練讀,讀出美感,集體評,評出優差,老師亦參與其中,讓學生也評老師,這樣,在熟讀的基礎上畫畫:楓葉、梅花、竹葉、月牙等,還鼓勵學生畫一個手印在白紙上,體會“不用顏色不用筆”的“自然畫”的特色,也減少了許多空洞的說教,更可激發想象,哪些畫家還可以在這天然的白色地毯上繡上什么圖案?這樣就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有,如果再布置學生查查,在這美麗的雪景下,還有哪些動物卻睡著了?你能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樣比一比誰知得多,懂得多,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出來了,他們就會在課外查找有關書籍,在查找的過程中還不知不覺認識了許多新字!這難道不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開放,使學生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最好的實證嗎?這樣的課堂才會讓學生趣味盎然,激發潛力的自能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語言的積累,為自能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創新,而學生要有所創新,必須對所學課文的詞句、段落學會積累,先悟后習,習即運用知識自能作文、交際等綜合能力的再現。讓學生在“習”中舉一反三。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語文《浪娃娃》一文時, 為引導學生學好“數不清”這個詞,我先讓學生用“數不清”這個詞試說一句話,許多學生開始時對說一句話很茫然,我隨手指向窗外的一棵大樹,一學生忽然感悟,說出了這樣一句話:“樹媽媽有數不清的葉娃娃。”許多學生馬上明白過來,說出了許多獨特的語句,然后我又適當提高要求,要學生根據文章的段落結構,用上“數不清”、“整天”、“……來……去”等詞說幾句話,有幾個不大愛聽課的學生居然也能說出意想不到的段落,表現了很強的口語表達能力,讓人刮目相看。這樣,在教學內容上有意識的開放,雖然看上去和課文無關,但適當的訓練,增強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為學生今后的自能作文打下了基礎,學生的語文素養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培養。
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以死板的教師權威性的分數、評價去肯定或否定學生。長期以來的傳統教學模式更是重“結果”,輕“過程”。因此,教師的評價往往成了學生的評定、優劣的“致命傷”。新的課程標準呼喚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開放,以突現學生的個性。其實,老師只要花一點點心思,就可喚回學生的自信,讓學生有個性地發展。記得有一次,我布置學生寫字,寫得好的就畫一個笑嘻嘻的大拇指并加一個嘆號,許多學生看見了都很感興趣,寫得特別來勁完成得也特別快,特別好。還有一次,有幾個學生寫了幾次“凍”字,都把這個字寫成“凍”,我逐一教寫,寫正確后,我就畫上張微笑的臉,學生竟然大歡喜,高高興興地去做其它作業,這幾次無意的評價,使我深有感悟:新穎的評價方式可以喚回學生的自信!因此,課堂上,如果適當地對某些學生進行與眾不同的評價,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虎虎有生氣。如:“這個同學說得真好,我贊同你的意見!”“這個同學畫得真美,我喜歡!”……這樣的評價方式,尊重了學生,使某些自卑的學生覺得自己這樣做也是好的,今后他就沿著自己的方式,有個性地發展。
總之,語文課堂教學是各種學科的“知識整合”,教師只有大膽放手,讓學生具有自己的真實活動、自我學習的空間,籠中的雀兒才會飛得高、飛得遠。因此,教師這個“媒人”只有在課堂教學中實行全面的開放,學生的各種能力才會得到培養,學習才不會成為學生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