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微
(重慶商務職業學院公共管理系,重慶 401331)
各大高校在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中切不能忽略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提高,人文關懷為思想政治學科提供了一定的教學方向。因此,教師應從實際出發,以創新為指導理念,以完善教育為工作重心,以改進方法為手段,進而保證高校思政學科教育的有效進行。
對大學生結合人文關懷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含是指以人為本。要想有正確的先進的教育指導理念,首先要求教師團隊立足于以人為本的思想,在進行學生工作的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這一內涵是大學思政教育的精華所在,這一思想體現在日常教學工作的內容、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法、現實社會教育行業所處的大環境等等方面[1]。它不僅在一些細節上影響著大學的思政教育,更處于領導地位對思政教育的進程進行統領。以人為本在教育領域主要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
教育活動是為了使每一名學生通過老師的教學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提升,成為一名更合格更優秀的公民,并且在走入社會以后對國家和社會有所貢獻。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工作過程中要發現學生成長過程中剛出現的問題并進行恰當的糾正,學生的健康成長一定程度上需要老師的付出,因此老師必須以此為出發點。老師不能只顧課本知識而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尊重學生的需求,包容不同個體的差異,從日常入手做到對學生的人文關懷。
教育是理論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一座橋梁,學生通過學習相應的知識為未來的生活做好準備,老師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融入知識中傳授給學生,這是一個雙向的過程。而眾所周知,知識尤其是思想政治類知識與現實是存在差異的,如果老師的教學過程局限于書本或者學習的形式,就很容易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產生較大分歧,以至于教學無法取得現實的成果。為了防止教師忽略生活的意義和教育的本質目的,教師應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多角度多維度的關注學生的日常。
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前后經歷了多次思想上的解放、制度上的變革等多重變化,這使得當今社會本土與外來文化相互交融,過去傳統的思想與新興的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思想理念同時存在。這使得當代大學生所能接收到的或者形成的價值觀越來越多樣化,多樣化的社會必然提供多樣化的形式。在這種現實情況下,有人拋棄老舊觀念一味追求新的價值觀,有人抵觸人云亦云的時代潮流而追隨傳統的理念。也有人無法確定明確的價值觀,其責任心、公德心、榮辱觀念很容易在搖擺不定的觀念下有所缺失。
在過去相對單一的社會環境下,固有的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可以讓人民從平淡簡單的生活中找到人生的意義,同時有效的規范人們在社會中的所作所為[2]。而在社會發生重大改變的現在,各種價值觀相互沖突相互排斥同時又相互促進相互融合,這種大變革掀起的風潮打亂了人們原本以為的生活的意義。個人在這樣的花花世界里很容易失去信仰、失去約束、甚至失去基本的辨別是非的能力。這種由社會發展造成的個人心理上的失衡,小則影響一個人的人生發展,大則會造成違法犯罪行為擾亂社會正常的秩序。
道德和情感在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個人道德是一項重要目的。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其實不需要太高深,只要能做的基本的規范要求就已經是很好的成效了。在道德層面引導學生遵循規范、有正確的觀念、對社會現象有科學的盤對等都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的。如果能做到這些,道德將會很好的發揮其調節和約束的作用[3]。
第一,校園文化和學風建設對高校的教育有著春風化雨的作用。學校如果能將校園的學習氛圍打造的充滿人文氣息更有利于培養出品德高尚的學生。而小于的文化建設離不開思想政治的影響,其所宣揚的精神對學校建設良好的學風和文化環境有突出貢獻。校園的環境充滿人文關懷的氣息、和諧又美好是培養優秀學生的基礎之一。第二,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校園環境已經不單單是現實的環境,還包括了網絡化境。如今教學管理等工作大多通過互聯網進行,學生了解不同信息的渠道也多屬于網絡。因此學校要重視學?;ヂ摼W的環境,通過對互聯網的優化和監督構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與文化氣息的網絡環境。
將人文關懷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課程,首先需要我們深刻了解什么是人文關懷,明確人文關懷的重要影響。其次為了更好的實踐這一路徑,需要先探索現今思政教育中有關人文關懷的實施有什么不足,并且認識到這些缺失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然后才能對癥下藥,有針對的將人文關懷融入大學思想政治課程教育的各個階段并且充分發揮其積極影響,更好的實現思政教育的教學目的。同時,我們要明確這一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需要不斷探索研究不斷創新改革,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將人文關懷與思政教育緊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