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晶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王建民,作曲家,現任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常務副校長、教授。從事專業以來,譜寫了大量各類題材的音樂作品。尤其在民族器樂創作領域中頗有建樹。同時,王建民作為現代箏曲創作的優秀代表人之一。從1989年至今已陸續創作了十幾首古箏作品,在當今的古箏屆乃至我國的整個民族器樂屆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古箏曲:《西域隨想》、《蓮花謠》、《楓橋夜泊》、《戲韻》、《嬋歌》等作品,其中個別曲目在全國各類民族器樂大賽中多次被指定為參賽必奏曲目,并多次在國內外音樂會及藝術節上演。筆者認為,他的這些成就是必然的,在樂壇沉浸近二十八年的創作,在創作中的艱苦歷程,可以說這一切都是他辛勤耕耘的結果。王建民將我國傳統音樂和民族民間音樂的素材作為音樂發展的背景,同現代作曲技法和西方音樂風格技巧相融合,經過提煉和重組后作為作品的主題、核心音調運用于作品之中,使作品具有濃郁的個人風格。下面就對他的作品創作概況做以介紹。
古箏,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樂器,它的“揉弦按滑”無一不體現著我們中國民族音樂特有的風格韻味,這就要求古箏作品要植根于豐富的民族音樂傳統之中。因此王建民的古箏作品,非常強調民族性。他說:如果我們的創作不是基于民族民間音樂之根,那將成為無源之水;如果我們的創作不廣泛涉獵優秀的中外作品,那也會成為井底之蛙。音樂素材是形成音樂作品的基礎,要用傳統的審美意識去指導,因此他的作品大多具有獨特的選題:或是帶有故事的歷史人物,如《嬋歌》、《長相思》;或是某些地域特色的民間音樂,如《西域隨想》;又或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音樂塑造,如《蓮花謠》、《楓橋夜泊》。他把旋律放在首位,使聽眾能聽出原有的素材框架和音調。在此基礎上,融合西方的一些寫作手法,增強樂曲的張力,在有限的聲音中追求無限的美感。他的這些選題,有很強的可聽性,有著濃郁的古韻色彩,塑造了濃厚的人文精神,襯托了箏獨有的韻味及表現力。同時,他的作品又總是出現新意,能讓絕大部分聽眾理解和沉浸在他的音樂幻想當中,來感受樂曲描繪的跌宕起伏。
中國傳統音樂具有很強的民間性、地域性級風格性,因為它來源于民間,來源于民眾的嘴邊。王建民在每一首作品的音樂氣質塑造上,都會選擇相應的音樂元素運用。這些體現最為明顯的,如《幻想曲》是王建民以云貴地區的民間傳統音樂——飛歌為素材進行,《西域隨想》以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音樂為基礎,而《楓橋夜泊》又融入了昆曲、江南絲竹及蘇州民歌,而再進行現代作曲技法進行處理,并在樂曲中加入了一些當地富有特點的小調旋律或是音樂節奏。每首曲子都體現著濃郁的民族情結,很自然的引入各種曲調,又很自由的在其中轉換。使聽眾既能感受到地域性音樂的風格,又使旋律有新的色彩,濃縮了多元化箏樂創作的諸多特點。這些鮮明的民族風,不僅為國人所喜愛,也必然會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
“中國傳統器樂的音樂構成與中國傳統音樂的其他種類:民歌、曲藝、戲曲等藝術形式有著緊密的聯系?!蓖踅袼鶎懙墓殴~曲目中,大多數都加入了傳統音調,而其中戲曲音調的融合更為明顯。而這又以《戲韻》這一曲目為代表,右手一個個京劇曲牌的片段不斷引入,如同在低聲哼唱,左右手對琴弦琴板的拍擊又營造出傳統戲曲中打擊樂鑼鼓喧天的音響效果。戲曲音樂有很強的抒情和敘事作用,同時具有很強的張力,抒發情感世界,陳述事件發展,戲曲音樂元素的表現也最為擅長,聽者可能無法清晰的去判斷是哪一種戲,哪一個音調,但是就能從樂曲中感受到這種戲曲詞匯。這一特點在《嬋歌》中突出明顯,在曼妙的旋律中過渡到一個輕歌疾舞的場景,好似演了一部戲,同時又帶動著樂曲的發展,這既增強了箏曲的表現力,又展示了中國戲曲的魅力,做到了真正用了民族的語言,扎根民間,讓更多的人能接受。
王建民所寫的古箏作品,扎根于民族民間音樂的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而他的音樂表演氣度也不再是純古典主義或中傳統的。他力圖探索中國傳統音樂真生的意義與價值,跳出框架,以一種客觀的角度重新審視探索,并實時反思,嘗試音樂中的跨界。他立足于傳統,卻又突破于傳統,在繼承中國傳統技法、講究意境、追求神韻的同時,與現代的創作思維相結合,與現代創作理念進行嫁接。他認為,任何藝術的優秀傳統是在其傳承,以及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任何藝術的發展也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古箏藝術當然也不例外。對不同區域間的音樂文化的共性與差異進行通性的探索與實踐。更多地是貼近廣大的聽眾,寫他們能受到感化的曲子,身邊的故事、嘴邊的小調、心中的意境,每一首都想讓人細細琢磨與品位,使之具有極為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文化內涵。每一首作品都穿梭在各種傳統音樂要素之間的自由轉換之中,其中卻不乏新意。音樂動人而不過分,美好而不矯情,彰顯著中國傳統音樂的美感。
筆者認為,作為中國作曲家,如何創作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作品,如何創作出具有世界性角度與普世情懷的作品,這是我們永遠要開創探索的道路。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作曲家將傳統音樂元素運用到藝術創作中,在展示燦爛民族音樂魅力的同時,也豐富了音樂的多元性。這種創作理念同時也順應了時代的潮流。世界的意義在于多樣性,傳統音樂如若失去了特色,與其他文化漸趨同化,那么音樂傳統也失去了存在世界的價值與尊重。在新的歷史文化進程中,以王建民為代表的古箏作品創作者的呵護下,仍然會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去尋找音樂共同的根源,開創新的音樂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