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
(西平縣五溝營鎮文化服務中心,河南 西平 463912)
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指導基層文化工作和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集書報刊閱讀、宣傳教育、文藝娛樂、科普培訓、信息服務、體育健身等各類文化活動于一體,服務于當地農村群眾的綜合性公共文化機構。大力加強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充分發揮其在構建和諧新農村中的作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重要意義,怎樣才能有效地發揮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做起:
鄉鎮文化服務中心是政府設立的基層文化事業單位,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是廣大農民思想教育的陣地。搞好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對于加強群眾思想政治工作,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普及科學輔導農村文化活動、提供致富信息、協調有關部門對農村文化事業、民間藝術、文化個體戶的發展,管好農村文化市場等方面都將起著重要作用。鄉鎮黨委和政府必須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切實把農村文化工作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真正認識到文化的重要作用,正確處理好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把鄉鎮文化服務作為精神文明建設大事來抓。每年至少召開兩次以上專題會議研究部署農村文化工作,要經常對鄉鎮文化中心工作進行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問題,要把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工作考核和領導班子政績考核,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文化發展戰略,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形成網絡培養人才,建好隊伍,促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最后要切實建立建全縣、鄉、村、個體戶文化四級網絡,真正做到思想上重視,領導上加強,工作上落實,行動上具體,資金上到位。
發展文化事業關鍵在于人,因此,建設一支素質強、業務精的文化隊伍已成為當務之急。建設這支隊伍要抓住兩點:一是學習,二是管理。學習的形式很多,如建立學習日制度,集中學習;或讓文化員參加省、市、縣組織的培訓班學習;經常下到田頭、工廠,向群眾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等。通過學習,思想素質和業務水平都提高了,對于千變萬化的工作就能迎刃而解。此外還要建立一支業余骨干隊伍,并對業余骨干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培訓,業余骨干來自群眾,對生活和文藝都有著火一般的熱情。組織好這支隊伍既是群文工作的手段,又是群眾工作的目的,有助于對工作發揮整體性的推動作用。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建立藝術團、吹奏樂團、合唱隊、畫院等業余文藝團體,作為文化站工作的有力助手。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是建立高素質群文隊伍的保證。要制定《文化站工作條例》、《崗位職責制》、《工作人員守則》等,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維護工作的有序化,成為全站人員的自覺行動。使群眾文化工作獲得良好的效益。
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活動,在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指導下,恪守社會效益第一原則,并立足于面向廣大群眾、注重于活動的豐富多樣化,這就充分顯示了群眾文化的積極有益的社會功能。鄉鎮文化工作要轉變單純搞文娛活動的觀念,注意把先進性和廣泛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教育性和娛樂性有機結合起來,把廣播影視宣傳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衛生知識,開展體育活動整合起來。鄉鎮文化要以滿足廣大農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大力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化為重點,帶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的開展。結合“節慶”經貿活動,組織開展群眾歌詠、戲曲、舞蹈、民間藝術等豐富多彩的群眾文體活動,提高農民群眾參與度,擴大文化活動的領域,營造喜慶祥和的氣氛。鄉鎮文化要把滿足農民渴求種植養殖知識,追求發展生產致富創業知識,向往快樂和諧生活的實際需求,作為工作第一要務。在提供求知、求富、求樂服務上鋪路架橋,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資源共享工程、電影、互聯網絡工程,文藝、體育、宣傳活動、科普知識講座等形式,為三農開展文化服務。利用文化站陣地開展法律、電腦、少兒英語、美術、舞蹈、跆拳道等各類培訓班。鄉鎮文化中心要建設成為廣大農民群眾求知的課堂,求藝的樂園,求富的平臺,農民足不出鎮就可直接享受各式文化。
陣地是舞臺,是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鎮政府應保證和改善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的基本辦公條件,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為鄉鎮文化服務中心修建不少于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陣地,同時將現有的公共文化娛樂陣地和設施設備劃歸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統一使用管理,其他單位和個人不得借用和挪作它用。鄉鎮財政應給與鄉鎮文化站陣地建設和群眾文化工作經費的投入,應將文化活動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逐年鞏固和添置文化娛樂設施設備,確保公益性群眾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開展。
發展文化事業,要正確處理好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雖然國家財政每年對文化事業投入有所增加,但遠遠不能滿足農村文化建設發展需要。很多鄉鎮文化服務中心由于自身沒有造血功能,單靠政府財政撥款。而政府撥款金額有限,所以工作很難開展。為使文化工作順利開展進行,適當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必要的收入,有利于鄉鎮文化站建設。鄉鎮文化服務中心只要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在不違背國家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文化服務中心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因地制宜,按照“以文養文,以文補文,多業助文”的文化政策,適當發展文化產業,補充文化經費不足是有必要的。
選擇發展文化產業要有針對性,不能盲目投資,要切合實際,有的放矢。比如,筆者所在的鎮可以做強做大大銅器品牌,五溝營鎮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大銅器文化藝術之鄉”,在搞好大銅器的同時,重點開發大銅器旅游項目,興辦大銅器制品加工廠,生產加工大銅器服飾、頭飾、大銅器紀念品等等。還可以根據需要創辦歌廳、舞廳、書店、網吧及棋牌室、辦電影電視廳、印刷業、裝潢廣告、健身館、兒童游樂園、演出團體。擴大經營范圍,充分利用國家文化產業政策,壯大集體經濟。有目的地向集約化推進,增加文化總量,繁榮文化市場經濟。
總之,新形勢下鄉鎮文化建設是一項重大工程,必須時時抓層層抓,上下齊努力、認真干,才能使文化服務工作上新的臺階,開辟農村文化建設新局面,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才能開創新世紀文化的新天地。
作者簡介:張煥(1983,01-),女,專科,河南省西平縣五溝營鎮文化服務中心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