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芳
(河北省蔚縣城第四中學,河北 蔚縣 075700)
語文學科以其內涵的豐富性、知識的多元性、較強的實踐性深得學生的喜愛。但同時語文學科中的古文部分卻成為大多數學生的“攔路虎”,并被很多學生戲稱為“雞肋”。一方面為了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國民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增強民族自豪感。教育部門近幾年來不斷加強對古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呢?作為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卻為古文教學傷透了腦筋,古文課上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老師在講臺上費勁口舌大講特講時,坐在下面的同學有的是一臉茫然,有的是不知所云,有的如坐針氈、更有甚者是昏昏欲睡。在長期的文言文教學中我主要做到以下幾點,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中學教材所選的文言文篇目,大多為先秦散文和諸子散文。與這個時代的社會政治相關,許多作品雖具文學性,但基本忠于歷史史實,且人物、事件互相關聯,牽一動十,如《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觸龍說趙太后》、《季氏將伐顓臾》、《晉公子重耳之亡》、《荊軻刺秦王》等,均與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相攪合,構成嚴密的因果聯系,如果教師只是孤立地講授課文內容,不注重與歷史事件的聯系,其結果,一是不易激發興趣,使學生感到內容單調、枯燥;二是不能讓學生更透徹地了解歷史理件這間的邏輯聯系,從而影響記憶效果;三是不能讓學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識原野的廣闊性,求知欲望便極難得到引導和培養。因此,筆者認為,語言教師應該多讀史書,了解、熟悉中國的歷史。在給學生傳授相關歷史知識時,甚至在比歷史老師的講授更生動、細致、傳神。這對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誦讀不是讓學生隨心所欲地郎讀課文,它必須尊重創作者镕鑄在文章中的真實的思想感情。而這思想感情不是一開始就能把握得準的,它必須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所以筆者認為,對于文言文的教學,起初應讓學生自學,最好是默讀,發現問題,初識文意;其次是質疑和答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誦讀則在這兩個步驟之后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語感來。這一步做好了,將大大提高學生對文言文語言的感受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誦必須忠實于原文,力求詞句準確,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有人認為,要求準確背誦,完全忠實于原文,是一種死教,缺乏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我認為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的。首先,學語文必須學語言。能流傳于世并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多為古代名篇,其語言的優美和諧和準確嚴密無論怎么說都應該是典范。而我們中學生按照自己現有的水平隨意加改變,多數只能改糟,不會改好,這就會把自己引上學習語言的歧途。其次,我們在運用知識、運用語言時,常常免不了要引經據典,而一旦誤讀誤記,就不單是張冠李戴的問題,有時甚至是無中生有了,這必然影響到期引論的效果。其次才是應付高考的問題。高考試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當的比例,閱卷要求也十分嚴格,錯、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要求學生準確背誦,準確書寫,決不能擅自增刪和改變。
所謂“死”,就是對文言字、詞、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語法現象和考點要反復強調,并對其概念化、條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學,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們還必須反復強調“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概念。例如,通假字就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另一個字,它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用字現象,我們無須向學生引經據典或想當然的過多分析它的形成或由來,但反復強調這個概念,讓學理解、掌握常見通假字是必要的,這不單是高考題中可能或必然涉及的內容之一,也是后人解讀文言文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從初中到中學,學生接觸的文言文通假字特別多,“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通“現”,“失其所與,不知”中“知”通“智”,“約從離衡”中“衡”通“橫”,“制其弊”中“弊”通“敝”,“陳利兵而誰何”中中“何”通“呵”,“倔起阡陌之中”中“倔”通“崛”,“贏糧而景從”中“景”通“影”……都是通假字。教師可以適時地指導學生對其歸類列表,用化零為整的方式使其系統化。把握一詞多義,要注意了解調的本義、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如:“畔”,其本義是田邊,所以引申為“旁邊”的意思,如河畔、橋畔等;“畔”與“叛”同音,所以又借用為“背判”的意思,如“親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義。尤其新《大綱》要求重點掌握的120個文言實詞和18個文言虛詞,更是常提常講常歸類的對象,必要時教師要對其進行集中整理,打成資料印發給學生。對于古今詞義差別較大的詞和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現象,要指導學生專門歸類掌握,切不可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語法教學的一個難點,但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逐步認識、掌握諸如“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見文言句式,了解他們的一般構成、識別和使用方法。所謂“活”,就是在教學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生動靈活,增強互動性,便于讓學生接受。教師應努力避免傳統教學中一講到底,只做翻譯了事。
以上是筆者在長期語文學科特別是古文教學方面的一些思考,希望通過自己的思考對以后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使教師樂教古文、學生愛學古文,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中學古文這塊“絆腳石”成為學生學業成功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