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峰
(重慶市云陽鳳鳴中學校,重慶 404500)
高中生物一直作為教學重點受到關注,但是由于學科性質和教師教學思路等多方面的原因并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始終被動學習,按照教師的要求亦步亦趨,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的出現。因此要幫助學生建立對于生物學習的興趣,使其具備內在的探究驅動力,主動發現問題、獨立探索問題、自主進行總結歸納,從而對知識產生感性與理性的認知。但是如何切實推進興趣教學呢?
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是生物科學研究的主要內容,進入高中學習階段,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和知識引導多以生物歷史為分析主體。因此這一教學階段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可以以生物世界規律的探索為突破口,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體會到生物知識學習的趣味所在。記得筆者在講授“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時,為了讓學生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有更為全面的認識,筆者先引出了歐文頓生物實驗的結論,該生物學家認為,相比于不溶于脂類的物質而言,溶于脂類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在提出這一實驗結論后,筆者讓學生結合物質相似相溶的基本原理,說說自己對于這一生物實驗的看法,若你是實驗實施者,你得到的實驗結論與科學家是否一致?經過縝密且熱烈的討論分析后,學生得到的實驗結果與生物學家的結果完全一致。
作為一門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科學,高中生物教學必須要給予這一教學充分的重視。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實驗操作欲望十分強烈,為了使得他們的學習需求得到滿足,進而增強他們對生物學科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結合課程內容來設計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實驗,整個過程讓他們自己動手,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洋蔥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是高中生物細胞知識引導中最基礎的一項實驗,當筆者宣布學生可以在實驗室里親自操作觀察到洋蔥細胞變換時,學生的臉上都露出了興奮的表情。實驗小組的劃分遵循自愿原則,經過自由匹配后,每個小組成員的分工都十分明確,從洋蔥表皮的獲取到臨時裝片的制造,再到顯微鏡的調節,每一步實驗操作都有專人負責。在忙碌而又有序的準備工作完成后,學生進入了現象觀察階段,有些看到了分離現象的學生十分高興,大聲喊道:“老師,我們這組成功了,現象很明顯啊!”而那些觀察現象不夠明顯的學生則著急地說道:“老師快幫我們來看看啊,每個步驟都沒問題,為什么在顯微鏡下看不到質壁分離的現象呢?”實驗室內的學習氣氛十分濃烈,在筆者的悉心指導下,每個小組都觀察到了質壁的分離和復原。通過親身動手實驗,加深了學生對植物根細胞的滲透吸水原理的理解記憶。除了知識的理解同化以外,實驗教學還能提升學生的操作技能,并對他們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培養,實驗期間師生友誼也進一步加深了。
生物學是一門實用性極強的基礎學科,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特別緊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營養成分、健康地生活、利用微生物制作泡菜和酸奶等等。這些知識,在課堂上進行理論上的講解當然是十分必要的,不過那只能算是紙上談兵。如果教師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拿到生活中去加以體驗,那么學生一定能夠體會到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他們對生物的學習興趣一定會大大的提高。比如,在講“蛋白質的作用”、“氨基酸的種類”時,可以告訴學生:谷氨酸味道鮮美,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雞、魚、瘦肉蛋白質內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所以很好吃。但是,不正確的烹調方法可以導致谷氨酸的流失,使肉的鮮味大減。比如燒“排骨湯”,因為我們主要是喝湯,所以要用冷水、溫水來燒,使瘦肉中的氨基酸充分地釋放到湯內,以保證湯味鮮美;但是如果做“紅燒排骨”,則應該用開水燒,使肌肉蛋白質在高溫下立即凝固,使谷氨酸盡量少釋放出來,才能保證排骨肉塊味道鮮美,富有營養。這樣,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需要掌握的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牢記。
直觀手段包括直接的直觀和間接的直觀。利用直觀教具可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透徹,適當利用多媒體課件,可以讓他們加深對某些生物現象的印象,同時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生物知識必須讓學生盡可能地多看到實物,增加課堂的教學氣氛和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例如,學習“葉的形態”時,教師課前可在校園內采集單子葉植物葉片和雙子葉植物葉片的標本,并配合掛圖,通過觀察、對比、討論和講解進行教學。學生通過觀察葉片標本(實物),可了解葉片的組成、葉脈、葉的種類以及葉序等基礎知識。又如,在講“血液循環途徑”時,利用多媒體技術,能夠集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動畫、影視于一體,形象地展示血液流動的方向、血液發生變化的位置、血液成分的變化等,增強了感官的興奮性,使學生在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的良好狀態下學習,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總之,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才會愿學、樂學、真學。當然,培養興趣關鍵在于教師要敢于創新、勇于實踐,在遵循教學規律,把握學生心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學機智,使生物教學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