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霞
(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上宋中心校,河北 邯鄲 056000)
初中語文是學生學習的主要科目,通過豐富多彩的內容,不僅使學生獲得深厚的語文文化知識,還間接推動學生人文精神培養,對學生發展有積極意義。然而,語文教學內容和方法還不夠完善,教師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思想偏頗,導致語文教學缺乏趣味性和有效性,不僅使語文教學質量不高,還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低,學習效果不理想。情境教學方式能夠讓語文教學形式更豐富,內容更多彩,從而確保學生知識理解和吸收及教師教學進度完成。
作為一門很重要的初中課程――語文,課堂導語對能否利用好課堂有限時間至關重要,著名唐詩“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學效率往往與導課有著直接的作用,導課的好壞和課堂效率是成正比的,實際上,導課就是在每次課堂開始前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是二者建立情感和友誼的橋梁,一旦這座“橋梁”建立好了,它就可以為整個課堂打下良好的開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其對新知識的渴望與興趣,進而使整個課堂變得活躍與生動。學生學習的好壞興趣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于漪也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心靈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興趣將學生的心思吸引在整個課堂上。”因此,一旦教師能夠充分利用導課時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渴望,積極調動語文課堂,促進學生學習由被動灌輸到主動接受轉變。
目前,多媒體教學早已引進到課堂上,其具有生動、直觀、形象的作用,能夠積極促進教學。所以,多媒體教學可以營造一種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活躍程度,使教學氣氛達到最優,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語文教學上能夠使用直觀的視頻和聽覺材料進行教學,及時創設課堂情景課堂,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于教授那些寫景抒情以及景物課文時,諸如《春》《荷塘月色》《紫藤蔓瀑布》等,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展示出那些畫面,使很多沒有見過該意境的學生能夠通過視頻播放如同親臨其境。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在網絡上收集教學相關的視頻和圖片制成教學軟件,在課堂上進行播放。這些詩情畫意的場景在傳統教學課堂上是無法表達出來的,而在運用多媒體教學時就會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還能進行知識的學習,老師則可以通過文字的講解與朗讀,讓學生感受意境的美妙。在不經意間學生的學習能力、領會能力以及朗誦能力就得到提高。
隨著現代化教學設施的引進,教學改革的不斷更新,如果利用多媒體將聲音、視頻和文字同時展現,學生可以更加快捷地去了解語文知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因而學習興趣也有很大的提高。例如,在《愛蓮說》一文中,講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這幾句話時,就可以用幻燈片展示畫有蓮花的圖片,在學生仔細欣賞中,加以指點和啟發,同時有感情地講述:同學們,周敦頤是如此這般地給我們描繪了蓮花的美好形象;再引導學生從蓮花的生長環境、體態、風度等方面分析,學生愛蓮之情便溢于言表。這種創設圖畫情境的方式很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把學生帶入情境,比空洞講解效果要好得多。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學生便豁然領悟。例如:在講授《宜興紫砂》時,讓學生帶來一些造型各異的紫砂壺。學生邊看邊發出嘖嘖的贊嘆聲。我說:“你看了這些茶壺有哪些想象呢?歷代文人和畫家以紫壺為題材寫詩作畫,誰能說出這些文人墨客的名字呢?這一系列教學情境的創設,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此時以茶具為重點,從宜興紫砂的價值說起,再從造型到精神內涵兩方面說明其美學價值。學生學起來興趣盎然,收到了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由于學生的心理位置的改變,他們不僅能把教材內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扮演是一種理解與表達語文的綜合實踐活動,扮演得越認真越投入,就越能理解感悟和愉快體驗,也就越能增強學習興趣和明確學習的意義。
在講《皇帝的新裝》時,我讓學生分角色朗讀,皇帝、老大臣、騙子、天真的小孩,雖未見其人,但已聞其聲,這些人物都栩栩如生地活躍在課堂上,好像文中的故事就發生在大家身邊,學生學習起來興趣盎然。我在講《我的叔叔于勒》時,讓學生扮演其中的角色進行表演,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把文本中的情景展現出來,讓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一過程還能培養學生的想象力,體現了人物內心的變化和情感波瀾。
總之,語文課堂情境創設無論形式怎樣變化。其共性都是通過教師創設學習的誘因,激發學習情趣,調動學習欲望,從而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心理體驗,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在情境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在問題中學習,這樣的語文課堂才會生機盎然,煥發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