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珍 王峻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縣外國語學校,江西 九江 330304)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強調要將德育教育貫穿到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德育教育在小學生的整個人生發展中可以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小學生形成良好個性、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建立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石。
素質教育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應該根據文道統一的原則,充分利用文本,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內容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力。
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的關鍵因素。學生有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可以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成為一個有良好道德品性的人。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尤其重視思想品德教育[1]。
中國著名的教育家程紅兵認為,人格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語文教學不僅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基礎的語文知識,掌握基本的語文技能,還應該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生得以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注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學生學業成功的保證。在教學中,老師要針對學生的表現情況,給予心理方面的指導,使每一位學生都能擁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2]。
雖然在教育部門的號召下,教師都高度重視德育滲透的貫徹落實,但是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的影響,現如今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還存在一些誤區。
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現在很多教師和家長依然認為成績是反映孩子學習狀況的主要依據。因此很多教師依然無法改變重智育而忽視德育的錯誤思想。但是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育更應該著眼于孩子的將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德育智育一樣重要,缺一不可。
德育不是一味地告訴學生應該怎么樣,不是簡單的思想教育說教。而是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促進學生情感的升華。讓學生在不斷的德育滲透和學習中,建立自己的審美能力[3]。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想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就要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材是教師確立教學內容的主要參考因素。想要在教學中進行德育的滲透,就要深入地挖掘教材,進行研讀,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潛移默化和因材施教,點到為止,不要過分解讀、喧賓奪主。也不能流于形式、一帶而過。比如在講解《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時,可以采用以讀代講的形式,讓學生在一邊又一遍的朗讀中體會之前小山村的美麗:郁郁蔥蔥的樹林、清澈見底的小河、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感受小山村的變化:一棟棟大大小小的房子、一棵棵倒下的樹木、一陣陣嗆鼻的濃煙、一片片裸露的土地。學生在閱讀中會不自覺地形成比較,發出疑問:是什么導致了小山村發生了這樣的變化。通過再次朗讀,找到美麗的小山村消失的原因。從而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激起學生保護環境的欲望。這時教師還可以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具體方法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學生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并在教學中不斷滲透德育教育,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比如在講解《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手段,放映美好的片段。美麗奇特的大榕樹、壯觀震撼的眾鳥紛飛。讓學生通過圖片、聆聽鳥叫、觀看視頻等多種手段來全方位地感受“天堂”之美。并且通過這些有效手段,學生可以觀察到作者兩次經過大榕樹的不同,發現鳥的天堂的靜態美和動態美,體會作者動靜結合的寫作手法。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充分地感知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榜樣即效仿的楷模。列寧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生活和學習中,榜樣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奮斗指明方向,并鞭策著學生努力奮斗,與之看齊。因此在小學語文德育的滲透中,可以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4]。比如在講解《檢閱》這篇文章時,可以采用創設情境的方法,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進行感受。如果自己是博萊克,在身體殘疾的情況下,會不會像他一樣堅強,從而讓學生體會到博萊克的堅強自信的可貴之處。如果自己就是其中一名兒童隊員,在那樣的情境下會如何看待博萊克,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那種關愛、尊重殘疾人的品質。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以博萊克和兒童隊員為榜樣,學習他們身上那些優秀的品質,督促自己成為像他們一樣優秀的人。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德育滲透意義重大,在貫徹的過程中要注意避免誤區,且德育滲透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擇其善者而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