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英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梨園鄉中心小學,四川 雅安 625300)
2014年初有幸在某課改學校學習了兩個周的課改模式,學習的兩周基本上除了聽課和學習教育理念外,也向其它老師學習和探討了一些關于他們的教學理念(包括備課、改作業、上課等)。漸漸地自己也慢慢摸索到了一點點的精髓,從而接觸到了“生本課堂”這一教學模式。接下來我就從生本課堂的特點、生本課堂的模式這兩大方面來進行闡述。
首先,生本課堂的特點
1.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
2.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3.教師要轉換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伙伴,與學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討,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奇特的想法,暫緩批評。激勵、善待學生,創設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能自由自在的放飛。
1.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能超越教材,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在激活學生思維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
2.要善于開發、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設置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智慧上的挑戰,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憤悱狀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其次,生本課堂模式呈現
在平時我多用于練習課上(因為練習課是在我們學習了新課后的一個后續學習,教師與學生互換角色,讓學生上黑板充當小老師來講練習,這樣做是讓學生進行了自我評價與批評的過程,會讓學生發現自己的不足也會提高學生的一個綜合能力)。而新課的教學會多用于幾何知識的探索較多(因為實物的東西學生會比較容易發現其中的一些異同)。接下來就兩種模式做一個簡單程序。
從整體來看,一個班級首先得分組來學習(我們班共有八個小組,每個組都有各自的組名和口號),以組為單位(無論從大家團結來看還是以組與組之間的競爭來看,小組學習的氛圍和效果都會不同),所以讓整個班從一個大班到許多小班,從一個老師帶領到許多小老師來帶領的一個轉變,當然每組的成員需要由一個成績較好思維清晰的組長(在我班由于學生人數較少所以是四人一組)其他成員中有差生和中等生(這樣分的意圖主要想讓他們優生帶動一下差生)。組內實行加減分獎懲機制,每一個月總結一次,做到有獎有懲,這樣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課前兩分鐘:
大家好,今天的課前兩分鐘由我主持(由于鄉鎮條件的限制主持人關乎收集材料講解等的任務,所以班級選出3到5個優秀學生即可),我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個內容可以是本節課要用到的相關知識或者是昨天的內容進行一個復習也可以是課外的一些關于數學的小知識)。這節課的課前兩分鐘到此結束,請大家做好上課準備,下面把時間交給**老師。
2.實例展示
(1)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比如五年級下冊質數和合數的學習來說,我們可以以一個數學小故事數字十兄弟來爭誰的朋友多而引入質數和合數的學習。
(2)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進入學習后,學生先獨立找出每個數的因數。然后在小組內進行一個交流,從中發現了什么?(組長要起帶頭作用,引導組內不會的同學去發現,有些簡單的知識必須在組內自己就要解決并且弄明白,這樣才能發揮出小組學習的好處)
(3)班級展示,獲取新知
匯報方式(哪個組先討論完坐好就第一個小組上來交流):大家好,我是**組的匯報員,我給大家匯報交流的是1只有一個因數,最大因數都是他們本身,而且都含有因數1。
以上是我們組匯報交流的內容,請大家對我們的匯報進行補充和評價。另一組上臺盡量不交流同樣內容。如:我發現了有些數的因數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還有其他的因數,而且是有限的。再如:我發現有些數的因數只有1和它本身,有些除了1和它本身外還有其他的因數。
1.課前兩分鐘:大家好,今天的課前兩分鐘由我主持,我給大家帶來的內容是…。這節課的課前兩分鐘到此結束,今天是評講練習課請大家拿出練習題,下面把時間交給今天為我們來評講練習的小組。(小組輪換,在小組評講之前要進行一個班級調查,主要調查出錯率較高的題有哪些,主要出錯在哪里,是什么原因出錯,在分工評講的過程中,可能組長就要擔任題型較復雜,出錯較多的題型,在這個評講過程中全組的人都要參與,如果組內有不懂得可以向老師或其他組請教)。
2.首先,請組長為我們匯報這次的作業全班同學們做的一個情況。這就要求匯報的小組組長要提前去各組收集每個組作業出錯的情況,主要出錯在哪些地方,錯的多的題要點出來,引起全班同學的注意,在評講的過程就要把出錯類型的題講清楚。然后,分任務評講練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評講的時候是否有不清楚或是有疑問的地方,要及時提出來進行點評)最后教師進行總結。
最后,教無定法。
在教學的道路上可能還有很多東西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我覺得不管你在教學中是用的什么方法,但只要是利于學生發展的就是好方法,我也很樂意在這里和大家分享生本課堂。其實生本課堂模式很多,我這里只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慢慢學習和摸索出來的一小部分,總之,我希望我們的課堂有一天能變成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而教師則是閉口不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是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