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坤
(商丘市豫劇二團,河南 商丘 476000)
作為一名打擊樂演奏員,掌握正確的演奏手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發音的質量。中國戲曲打擊樂器,基本上可分為中國民族打擊樂器和西洋打擊樂器。民族打擊樂器在我國民族音樂和戲曲音樂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國民族打擊樂器不僅是節奏性樂器,而且每組打擊樂群都能獨立演奏。它還運用獨特的音樂語言和多種編配技法,復雜的演奏技巧,對烘托氣氛,表現音樂內容、戲劇情節的變化和加重音樂的表現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多數打擊樂器發音響亮,聲音的空透力強,是一種色彩性的樂器。
戲曲打擊樂器有:鼓、板、鑼、鈸、木魚、梆子等等。鼓又包括單皮鼓、堂鼓、缸鼓、腰鼓等。
⑴單皮鼓:打擊樂和管弦樂的指揮樂器,鼓面蒙以豬皮,中間為空心,演奏時置于木架上,用兩根細竹(通稱鼓楗子、鼓簽),打擊鼓空心位置而發聲。聲音清脆,雙健滾奏時如珠落花流水玉盤。用底鼓指揮,有時配合手勢,各種樂器都隨著它的指揮來演奏。指揮的方法靠音響領奏。語言豐富多變,稱謂形象準確。如:單鼓健重擊謂之“打”。雙鼓楗同擊謂之“八”。雙鼓楗滾擊謂之“嘟”……將上述稱謂加以組合,便成為“簧頭”,也稱“底鼓”。它預示著內容、速度和力度。如“底鼓”強擊或快擊,即預示著剛強、急促。如“底鼓”輕擊或慢擊,即象征著柔和、輕快。如“底鼓”突然改變節奏,即提示鼓點轉換或結束。
⑵司鼓的指揮動作既規范又規律。兩手的舉動都起著開、領、轉、收的作用。將其動作加以歸納,可概括為指、揮、拋、領、棒、抱、按、分、放等。演奏司鼓的人稱為鼓師。
對于打擊物的質量和運動速度的變化,要注意根據發音體的大小不同來決定。如演奏低音樂器比演奏高音樂器打擊物的質量要大些,而速度要慢些,原因是低音樂器的發音體比高音樂器的發音體大,受力面也相應的要大,低音樂器的振動頻率比高音樂器的振動頻率低,力的作用時間也相應地要長一些。
除速度是發音的重要因素外,打擊物撞擊發音體時的彈性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⑴打擊物作勻速運動:這種運動在手給予打擊物一定的初速度后,手不再有力作用在打擊物上,打擊物是在作慣性運動,因而,在撞擊發音體后能自然彈回。
⑵打擊物作減速運動:這種運動在手給予打擊物一定的初速度后,手的運動速度低于打擊物的運動速度,這樣產生一個與打擊物運動相反的力,使打擊物作減速運動,在撞擊發音體后仍然可以自然彈回。
⑶打擊物作加速運動:這種運動在手給予打擊物一定的初速度后,手的運動速度大于打擊物的運動速度,這樣產生一個與打擊物運動方向相同的作用,使打擊物作加速運動。在打擊物撞擊發音體時由于外力(手和臂的力)沒有消除,當打擊物應該彈回時,手和臂運動作用使打擊物不能自然彈回,短時間內打擊物起著阻礙樂器振動的作用,發音就顯得破噪、死板、短促。因此,這種手法是應該避免的。通過上面三種運動的分析,可以把“彈性”簡單地總結為:打擊物撞擊發音體時有無阻礙打擊物彈回的外力作用。
勻速運動和減速運動都是正確的手法運動,但不能孤立的只用一種,應根據它們的特點而隨時作相應的變化。在音列連續快速或加強力度時應運用勻速運動。在音列連續慢速和音列不連續時,應運用減速運動。
①動作:動作的運用是利用手和腕的來回擺動或搖動,使手中的打擊物產生運動來撞擊發音體。單純動作由于運動幅度小,打擊物只應作勻速運動。演奏者對打擊力度的控制應該在于手法運動的開始,即在開始向發音體運動時就要把需要力量運用上(這里是指音列連續快速進行時的演奏),這樣就能給打擊物一定的初速度。手法以后的運動不能再繼續運用力量。特別是在接觸發音體時,如果再用力那就不可能使打擊物撞擊發音體時有彈性,當然也就不可能發好音。動作運用是手法運動的基礎,動作運用不好是不可能演奏好的。動作的運用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單掌握好動作是不夠的,因為單純動作只能作勻速運動,而且由于單純動作運動幅度較小,發音前的預備動作不夠充分。在連續快速運動時由于往返運動使手法處于不斷運動中,因而動作小的這個缺點得到了彌補,可是在音列不連續或速度較慢的演奏中,這種單純動作由于動作小,預備動作不夠充分,運動較困難,手法運動的開始很難達到一定的初速度,容易產生加速運動。所以為彌補這些缺點就要運用輔助動作。
②輔助動作:輔助動作可分為前輔助動作和后輔助動作。前輔助動作是指手法向發音體運動前的預備動作。它是指手法向發音體運動前的預備動作。它是為了手法向發音體運動的開始達到一定的初速度。前輔助動作又有兩種不同形式:一種是在手法向發音體運動前作小幅度來回晃動,使打擊物處于運動中;另一種是增大手法向發音體運動前的預備動作的幅度,使打擊物在向發音體運動前處于運動中。這兩種方法都能使打擊物向發音體運動的開始達到一定的初速度,不同樂器可采用不同的前輔助動作。
后輔助動作是指手法向發音體運動后(達到一定初速度后)的手法運動。后輔助動作是為了使打擊物作減速運動。作減速運動是為了延長撞擊時間、延長音強度增長過程,使發音給人平穩婉轉的感覺。后輔助動作是在局域打擊物一定的初速度后,手的運動速度略低于打擊物的運動速度,使手對打擊物的運動有一定的牽制,因而使打擊物作減速運動。對后輔助動作運用不要過分,手法運動的速度不能有明顯的突變現象。
要更好的掌握手法運動,除上面所講的外,還需注意打擊物接觸發音體時是在整個手法運動的哪個位置(這個整個手法運動包括因撞擊發音體而未能延長下去的運動)。要發好音,打擊物接觸發音體應在整個手法運動的中段或中后段。因為這時外力的作用已消除,打擊物的運動是依靠慣性,撞擊發音體有彈性。如果打擊物接觸發音體時是在整個手法運動的前段,那不會有彈性。因為手法運動的距離短,手對打擊物的作用力還未消除,當打擊物接觸發音體時,手運動的習慣使手繼續向前運動,必然對打擊物產生作用力,使打擊物不能自然彈回,造成沒有彈性,發出來的音就很差。因此掌握正確演奏方法,使演奏者的水平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