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青島市即墨區柳腔藝術中心,山東 青島 266000)
中國戲曲包含了音樂、唱腔、歌舞、武術、雜技等多種藝術元素,又以表演藝術為具體呈現方式,即“以歌舞說故事”,雅俗共賞,吸引了大批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的戲迷。在悠久的歷史中,戲曲吸收了各個時代的精華,又按照不同地域,有了不同的創新發展,實現了各種藝術的融合,并不斷走向成熟。但由于時代的快節奏變化,中國戲曲也迎來了巨大的挑戰。
中國戲曲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已形成以五大戲派為首、多種地域小流派的獨特藝術類別,有著極為深厚的文化內涵,綜合了多種表演技藝,擁有其特殊的魅力。戲曲通過綜合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來源于生活又超然于現實的劇情內容,以歌舞等較為通俗的表演形式呈現,獲得了各個階層不同類型的受眾,并通過口口相傳的途徑傳承和發揚。戲曲中的唱詞唱腔充滿傳統的詩詞文學意境,在其內容和舞臺呈現的視覺效果上都令人嘆為觀止,再由表演者以相對夸張的形體語言表現出來,會給觀眾們帶來一種莫名的體驗,不自覺地將觀眾帶入故事情境中。但是,即使是這樣博大精深的戲曲藝術,在當今的時代仍然面臨著斷代的危及。基于當前“快餐”式的消遣方式,特別是年輕一代更愿意接受更富有現代氣息的娛樂,像傳統戲曲類需要人們慢慢去品嘗的娛樂形式逐漸難以適應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導致市場沒落,受眾減少,不少劇種的傳承也逐漸消失。
在戲曲的發展史上,不斷經歷著劇種的流失。曾有研究發現,在史上有記載的劇種多達394個,但近現代的戲曲普查中顯示劇種在不斷減少,截至2004年統計時發現,劇種數目僅剩260個。即使是剩下的這些劇種,也已有不少由于缺乏一定數量的受眾,已逐漸退出舞臺。隨著各類“快餐”類文化的侵襲,今后的年輕人越來越熱衷于各類新興媒體的傳播及娛樂方式,而對于這些小眾文化呈現出“情感淡漠”狀態,也導致相應劇團因缺乏受眾而解散,劇種進一步減少。
戲曲是我國藝術史上的瑰寶,也是隨著歷史流傳下來的“活化石”,理應受到較好的保護。但就目前來說,由于生存環境的變化,多元文化的沖擊,使人們對戲曲的興趣逐漸減退,也缺乏對戲曲的保護意識和發展規劃意識,任由其自生自滅,也導致不少劇種逐漸泯滅于歷史長河中。
一種文化,若能得到長久的流傳,必然需要在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域吸收當時、當地的特色文化,融入文化本身中,并根據時代需求進行不斷創新,才能做到與時俱進,不斷吸引新的受眾。但就目前來說,中國戲曲創新能力不強,導致大量受眾流失。沒有受眾,就自然會在傳承的人才方面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不少種類戲曲的傳承途徑又較為狹窄,也同樣會導致人才斷層,缺少中堅力量,限制戲曲的繼續發展。
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意識,需要從小抓起,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就不斷對其灌輸這種意識,培養他們對傳統音樂的熱愛,讓他們將戲曲作為歷史文物一般保護,并從中吸取本民族音樂的精華,認識到傳統戲曲文化的源遠流長,增加民族自豪感。相關部門也需要制定一系列措施,建立起傳統文化的保護體系,并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弘揚戲曲文化,注重培養各類戲曲的新一代接班人。
戲曲在發展過程中,只有不斷吸收當今時代的新鮮文化,才能更有生命力。在當今的音樂中,大多數年輕人都喜歡流行歌曲,可以考慮通過在流行歌曲中納入傳統戲曲元素,如《新貴妃醉酒》、《susan說》等,分別在其中納入了京劇唱腔唱詞,和流行音樂的現代元素融合在一起,充滿別樣的風味,成功的實現了戲曲和流行音樂的整合,同樣吸引了大批受眾。也可以嘗試讓戲曲回歸民間,使新創作的戲曲更貼近生活,也能進一步拓展戲曲市場,促進其良好的發展。
戲曲的傳承離不開人的因素,因此,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將人才培養作為戲曲傳承的重要內容。各類專業院校也需要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加大戲曲方面人才培養的扶持力度,并運用各種方式提高戲曲教學質量。
總之,戲曲是我國的國粹,是我國文化傳承中需要代代傳的瑰寶。我們應當認識到戲曲對于我國文化的重要性,分析其在傳承發展中的問題,尋找針對性措施,以確保戲曲文化能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