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華穎
(河北省廊坊市廣陽區南尖塔鎮第一中心小學,河北 廊坊 065000)
學生課后不做任何作業,就能學會知識,學會學習,這在特定的條件下(如教師水平很高,學生基礎較好,知識內容較簡單)是可能的,如指望一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所學內容全部在課內解決,課下不必看書不做作業就能完成學業,恐怕就是“天方夜譚”了。因為這有悖于學習規律。學習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需勤學苦練,方能學業有成,韓愈說:“業精于勤”;孔子曰:“學而時習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華羅庚、陳景潤等人也都是經過后天的努力奮斗才有成績的。那么,作為小學生自覺地完成作業,就成為學習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學習環節。
1.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經常東張西望,磨磨蹭蹭,作業效率差,作業量稍大一點就更完成不了。2.學習有困難。由于智力的差異或其它一些特殊原因,造成學習上的障礙,而不愿動腦筋去解決問題,解決不了干脆不做。3.厭學。貪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多數學生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玩起電腦、手機,不把老師課后布置的作業記在心上并當成任務去完成。
1.留守兒童。不完成作業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交由爺爺奶奶負責照顧,而爺爺、奶奶年歲大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教育、輔導學生能力差,只顧孩子吃飽穿暖,學習上不予嚴格管教;2.農村部分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識不到位,方法不科學,孩子有不對的就簡單粗暴打罵;還有一部分家長文化水平偏低,輔導不了孩子;而有的孩子父母是因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監督其完成作業。
1.總量過大;2.作業形式單一,書面作業多,口頭作業、實踐性作業較少;3.教師對待不完成作業的學生,方法簡單,懲罰多,鼓勵少。
因此,我們要強化學生自覺完成作業的意識。讓學生體會做作業對學習的促進作用,從而培養起自覺主動做作業的意識。
俗話說“十個手指有長有短”,更何況一個班幾十名學生。他們之間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而且這種差異又將是一種可開發利用的資源。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因材施教”、“最優環境”原則,我校決定在課堂教學中對個別年級進行分層作業嘗試,然后依據實驗效果逐步推廣。如何讓學生在每天家庭作業中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呢?所以從學生實際出發,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層次性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摘到屬于自己的“果子”。
《課程標準》要求:“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解決學生不完成作業的問題,每位教師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和對策,可謂“忍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下是我的幾點建議:
老師布置作業必須清楚具體,以書面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口頭布置作業這種形式應該盡量避免。作業的要求、內容可以寫在黑板或白板上,要求學生準備一本《作業登記簿》,專門記錄家庭作業。書面形式的作業布置既可以減少學生對作業的遺忘,還可以減少學生對作業的誤解,便于家長的督促、也便于老師和家長的及時溝通。
家庭作業的布置要有針對性,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針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必不可少的技能訓練布置作業,不能隨意增加學生額外負擔。家庭作業表達形式和反饋形式應靈活選擇,以增加趣味性、靈活性,更好的鞏固學科知識。比如語文作業,除了必要的字詞抄寫、作文、日記等,朗讀課文、把課文中的故事講給家長聽、閱讀課外書等等也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一本看似簡單的作業本,包含了一個學生的個性特征,為教師提供了許多轉瞬即逝的教育機會。教師不應吝嗇表揚,要不斷挖掘學生的亮點,真誠地送表揚。經常寫上批語“真棒!”“有進步!”、送上一個笑臉、印上一朵紅花、加上一顆星……老師的關注贊揚,就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起點。作業批改對個別學生還可以進行面批,及時交流,有的放矢,給予及時幫助和輔導。
小學生的家庭作業一般回家做,教師不能直接控制,所以家長既是小學生按時完成家庭作業的督促者,也是提高作業效率的配合者,要給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他們獨立思考并完成作業。不要以各種理由,推卸作為家長應該負的責任。。從不寫作業,到偶爾寫作業就是進步;從偶爾寫作業到一段時間經常寫作業已經是質的飛躍。這個變化的過程是反復、波動的,急功近利不了,作為教師,我們要擺正心態,持之以恒地做好不完成家庭作業的學生的轉化工作。
總之,家庭作業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實際出發,盡量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多樣化、趣味性、層次性的作業,使他們能主動、積極地完成。使每一次家庭作業都能成為學生新的生長點,使每一個學生都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學得有興趣。使學生在作業這個樂園中全面發展,使家庭作業成為他們放飛潛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