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娟
(河北省保定市唐縣高昌鎮中山陽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會寫作是語文學習的目的,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好多學生寫作時心中無素材或學過的詞句不會用,不能描寫生活、不能表達真情實感。不少老師不重視作文的教學或不知如何教學作文,我們要從多方面對作文教學進行有力的改革,探究小學生習作教學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切實促進作文教學工作的進步。
很多教師認為寫作的方法教給學生就行,寫作能力的提高主要靠學生的感悟和積累,輔導再多收效卻很小。于是課上很少進行作文教學,只給學生提供范文,讓學生按照要求和思路仿寫,有的教師甚至讓學生搜索作文后抄寫。學生寫出來的作文套路雷同、毫無新意,限制了學生的想象與創新,學生對寫作也會沒有興趣,寫不出高水平的作文。教師的作文評語也是籠統的那些話,針對作文內容、寫作方法的指導性評論很少,評價不夠深入。
小學課本中的文章都是經典文章,好多教師主要講解課文內容,很少介紹作者的寫作方法,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斷提高,但是精講課文對寫作卻沒有幫助。學生做課外閱讀題時,也會讀很多精彩的文章,教師也只是解答關于文章的問題,很少分析文章的寫作。學生的課堂時間多是學習閱讀課,進行閱讀訓練,不在閱讀文章中介紹作者的寫作方法技巧,學生就很難了解寫作方法的使用。
小學生開始寫作時,多是模仿別人的作文,了解了基本的寫作方法后,需要獨立完成文章,寫作經驗豐富后要有自己的風格。但是很多學生不注意總結寫作經驗,寫作技巧不會使用,寫作時沒有完整的思路。為了省事,好多學生總是按老套路去寫,沒有真情實感的抒發,沒有動人之處。教師在教學中要對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修養、審美能力、創新思維的綜合素質進行培養,學生才會寫出有自己特點的動人的作文。
很多學生在學校、在家里時間較多,交往較少,與生活接觸少,在寫人記事時很少有事情可寫。沒有較多的自身經歷,缺乏良好的寫作素材,寫作就是無水之源,寫的作文會讓人感覺做作。學生不認真思考生活,作文過程中沒有個人的想法,或發表的個人觀點不太正確,就不會寫出感人的情感。平時生活中要多觀察身邊的人、事,認真思考、有所看法,通過作文表達自己的實際經歷和真實的思想感情,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針對以上幾個現狀的分析,我們一些語文教師經過多次研討,努力尋找作文教學的突破口,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改進措施,改善小學作文教學的效果。
傳統作文教學主要是仿寫作文,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要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寫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學習模式。給出學生足夠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交流寫作的想法,鼓勵學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寫作,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要充分尊重學生,讓其自主寫作,對作文的題目、布局、題材各方面都不做死規定,只做適當的引導。對學生作文合理的評價,就要從文章內容、語言運用能力、寫作態度等多角度進行評價。
閱讀教學中的幾個練筆處有:仿寫佳詞妙句,讓學生分析重點或精彩語句的精彩之處,仿寫句子理解運用語言;寫感想,學生把在閱讀中引發的情感、想法記錄下來,慢慢形成正確的觀點;拓展課文,有的故事情節還可以延伸,是作者沒有表述出來的內容,讓學生發揮想象擴寫或續編。小學生要增加課外閱讀量,教師提出引導性問題,學生討論發表見解,教師因材施教地進行指導。鼓勵學生多看些新聞報道,了解社會生活,增長生活見識,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在實際生活體驗后再創作文章,就會有很多素材、有自己的情感,所以我們要豐富學生的生活。學生在家里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生活勞動,或者教師利用勞技課讓學生參加勞動,指導勞動的技術,學生總結勞動的過程,體驗勞動中的真實感受,或者開展些課外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有所體驗,也可以帶學生領略大自然的風光。引導學生把所見、所思記錄下來,作為源源不斷的寫作素材。
讓學生嘗試不同的寫作題材,利于擴展學生思維,提高寫作興趣。教師評價作文后,學生要及時修改或同學間互相修改,學習他人的寫作思路、運用語言的技巧。作文的數量稍微增加,多布置寫些較短的作文片段,讓學生熟能生巧。教師要給予學生多方面的寫作指導,例如怎樣確定文章題目、怎樣寫開頭結尾、事情的發展過程怎么一步步引出,甚至怎樣遣詞造句,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小學語文教師要改變觀念,遵循新課標對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解決作文教學中的常見問題,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方法,設計好的習作內容,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結合生活實際開展教學。閱讀學習中訓練學生知識的積累運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記錄生活,充實寫作素材,寫作中要融入真實的感情,同學間多交流寫作經驗,逐步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