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強
(瓦房店市閆店小學,遼寧 大連 116300)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下面結合我自己多年的小學數學教學經驗,談一談做法。
數學教材是眾多前人實踐經驗的結晶,對于學生來說,它仍然是一種間接經驗,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處理這種直接和間接的矛盾,莫過于讓學生自己去感知和實踐,再現“生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靈活處理教材與學生生活實際的關系,找準理論與實際的銜接點,將生活情節有機滲透到教材之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它的生活內涵,使學生學會透過教材產生對生活的聯想,通過生活的體驗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將數學問題還原于生活現實,課堂上常用的有畫線段圖示意,出示教學模型等方法。如:教“比例尺的應用”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方法,首先出示一幅中國地圖,師: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有著許多著名的旅游勝地,暑假里你最想去那兒游玩呢?生:(踴躍要求發言)。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地方離我們這兒有多遠嗎?你準備采用何種方式去?又需要多條時間?生:(表現出困惑)師:接下來,我就利用手中這把尺測量出兩地間的距離。生:(表現出驚訝)。師;同學們,你想知道老師利用了什么知識很快的求出了兩地間的距離嗎?學完了比例尺的應用這一課,同學們也能像我一樣很快地求出兩地間的距離。
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產生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興趣也就越濃。如在教學“比較輕重”一課時,我變教材中小熊和小猴玩蹺蹺板的場景為本班同學間玩蹺蹺板的紀實錄像。當同學們看到自己和其他伙伴的身影時,個個表現的非常興奮,大聲叫著能看到的小朋友的名字。當看到又瘦又小的李小明被架在蹺蹺板的一端不管怎么用力也壓不起又胖又重的張鵬時,同學們頓時哈哈大笑起來,同時又有部分同學大聲說:“李小明太輕了,根本壓不過張鵬。”借助這一場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他們用眼觀察輕重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給數學課本增加“營養”,在現實世界尋找生活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用具體生動、形象可感的生活實例解釋數學問題。例如,教學“減法的一些簡便計算”時,并沒有按照課本的例題進行教學,而是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月底,小強的爸爸和叔叔領了工資,去大潤發超市購物,超市里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商品,琳瑯滿目,小強的爸爸看中了一雙球鞋,價值198元,他身邊有323元,叔叔看中了一塊手表,價值397元,他身邊有465元。他們該怎么付錢呢?怎樣想付得更快?這里,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把教材中缺少時代氣息的題材改編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活動中,同時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課后練習是學生理解、鞏固和掌握所學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課后練習的生活化,可以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學習“長方形面積的計算”一課后,我布置學生回家測量家里客廳的長和寬,求出客廳的面積,再測量一下地磚的長和寬,并算出它的面積,最后估算一下客廳里鋪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塊?如果一塊地磚50元,一共需要多少錢?我在教學中又開展了“設計你的臥室”數學活動,在這個活動中,要求學生先做好地面的設計,包括家具擺放的位置,還要選擇適合室內空間的地板、家具、粉刷墻壁和天花板的涂料、電器等。設計好圖紙后,再做市場調查,通過各種途徑調查建材規格、型號、價格等一系列信息。在這些活動中,學生既能將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又要考慮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使學生興趣盎然,親近數學,真正讓數學走近學生,讓數學走入生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培養學生學數學的興趣,發展他們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是我們數學教學的根本目標。知識、能力是否真正掌握,其最終體現在能否正確應用。讓學生運用新知識和主體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是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能力。例如,在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一課后,學生利用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設計制作了精美的剪紙,剪貼畫,蠟染畫,印染畫等作品。內容有自然風景、花草魚蟲、人物、動物、建筑物等,學生興趣盎然的在班級進行交流,介紹自己的制作。在交流中學生還發現有些不是軸對稱圖形,有些是軸對稱圖形,對軸對稱圖形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培養了學生綜合能力。
總之,生活中到處有數學,到處存在著數學思想,關鍵是教師是否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擷生活數學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在數學教學中,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創設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情境。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學習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數學,使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讓學生在活動中,在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