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湖南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小學,湖南 常德 415000)
漢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漢字教學過程是文化傳授的過程。小學低年識字教學如果能深入研究漢字文化語境,扎根于漢字文化,讓學生認識漢字、喜歡漢字,進而熱愛祖國文化,這便是語文教學的重任。筆者帶領孩子共同研讀了《有故事的漢字》一套書,通過方法的傳授、內容的探究引申到課堂教學中進行滲透漢字文化內涵的探索,追溯漢字的起源,讓學生在了解漢字本源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漢字。
語文教師在識字寫字的教學中,會設計“好方法共分享”的環節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記字方法,于是各種各樣的“識字法”應運而生。其實,學生并沒有從漢字本身的構成識字,雖然發揮了想象力,但無助于思維縝密性的培養。識字應抓住漢字的關鍵部件,由此及彼地認識一串字。通過閱讀廖文豪的《漢字樹》、根據東漢大儒許慎《說文解字》改編的《圖說漢字》、劉永升主編的《漢字》等專著,筆者認為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構成方式是識字的基石。因此,筆者在課堂上增設“趣味漢字猜猜猜”的教學環節,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能有理有據的分析漢字,真正做到識字知源。
每一個漢字的音、形、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如看到圖像太陽,就可以聯想的漢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義。學生建立了音、形、義的聯系,學習漢字也就變成了一件趣事。再如和“日”有關的“晴”“暖”“旦”“明”,學生也能理解這些字的含義。那么“朝”和“昏”這兩個字與“日”又有什么關系呢?,這是“朝”的甲骨文;,表示清晨太陽從草地上升起,此時月亮還沒有下山;“昏”,在甲骨文中是,表示低垂在地上,表示太陽低垂正是黃昏時分。漢字的構成就像樹狀圖,枝枝相連,教師把識字規律逐步滲透給學生,學生學習生字就不再是簡單的筆畫堆積。這種識字方法不但解決了識字的數量問題,而且提高了識字質量,有效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
探知每個漢字的起源與背后的故事,分析漢字文化內涵與緣起,讓漢字擁有靈性,讓識字教學有方法。比如“安”字,“安”字的甲骨文是,表示新房,表示新娘,古人認為蓋了新房,娶了新娘,就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了。識字教學依托于漢字文化,學生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從有趣漢字到有根有源有依據的識字,學生無形中浸潤于中華文化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漢字的字形、字義和古代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從漢字文化切入,分析漢字,學生往往易于理解,可以掌握糾正錯別字的基本方法。學生可能有這樣的疑問:“彩虹”的“虹”字為什么不是紅色的“紅”,它正與色彩有關,為什么是這個“虹”?如果教師課堂上及時滲透漢字文化內涵,學生心中的疑問就會迎刃而解。這是甲骨文中的字,它像兩端各有一個獸頭,中間呈拱形,古人在無法解釋一些自然現象的時候,認為彩虹是雨后出來飲水的怪獸。后來到了篆文,古人把“虹”寫成了,左面的表示蛟龍,右面的表示巨大。造字本義是雨后天空出現的弧形彩暈。
學習新課時,教師可以從課題中的某個關鍵字入手,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字,怎么看出來的,進而引出與此字相關聯的事件,板書課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感受漢字的趣味性,又增強了學生對這個字的記憶。如《想飛的烏龜》,在導入新課時,筆者先出現“龜”的甲骨文,再出示金文,接著出示篆文,讓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學生看到與烏龜相似的甲骨文,對漢字的特點又加深了一層認識。再如《書的世界》,筆者先出示甲骨文的“書”字,表示抓,表毛筆,表示圈圈畫畫,是指手握毛筆,寫寫畫畫;然后出示寫在竹簡上的“書”、起源于兩河流域的“泥板書”,還有寫在草葉上的“書”,讓學生既了解了“書”的內涵,同時又了解了不同時代的書。筆者通過猜的方式,引出對新課的學習,學生興致盎然。
在識字教學中,有些生字的筆畫較多,字義難理解,記憶起來又有難度。面對這樣的漢字,教師就可以從漢字的內涵入手,讓漢字的學習變得有趣。那么怎樣在認字時滲透漢字的內涵呢?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讓學生隨文識字,再進行“趣味漢字猜猜猜”的游戲。根據漢字象形這一特點,讓學生對照生字表,出示漢字的構成內涵、漢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猜測—比照—理解—記憶”的過程后,加深對漢字的理解和記憶。
文字起源于圖畫,偏旁部首是漢字的根基,漢字中的偏旁部大多數都是象形字,偏旁部首在甲骨文時代就基本定下來了。隨著文化的發展,這些部首逐漸由寫實性較強的圖象變成意象。從偏旁部首入手,是利用了早期漢字來源于對事物描摹的特點,讓學生從某種程度上學會“望字生義”。隨著漢字形體的演變,有些字形雖然有了大的變化,我們仍然能夠從很多字體上看出意義來。認識部首,也是識字教學的重點。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漢字,形聲字約占70%。在教學中如果把握住形聲字的構字規律,引導學生發現形聲字聲旁表音、形旁表意,幫助學生識記和理解生字,不僅能有效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還能幫助學生理解字義。教師可以把聲旁相同的字看成是一個“漢字家庭”,仔細研究這個“家庭”中的成員,會發現表示聲旁的字有本身的文化內涵,加上不同的形旁,就構成了新意義的漢字。
總之,教師應從漢字的文化內涵入手,讓學生了解漢字之源,寫出漢字之美,感悟漢字之趣。當漢字的故事深入學生的內心,學生寫起來也便會很自然地想起漢字的內涵,學生從根源上明確如何寫比死記硬背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