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江蘇 南京 210001)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和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外語在我國對外交往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其中英語作為世界通用語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的入境游經歷了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通過參加旅游團或自由行的方式來到中國旅行,并通過各種形式試圖了解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這其中,去博物館參觀成為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不但可以零距離的接觸各個朝代的文物,還可以參加各種文化體驗。在博物館的對外宣傳工作中,外語講解尤其是英語講解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英語講解詞的撰寫往往不盡人意,筆者以江蘇省文博景區為例結合英語導游講解的工作實際,談談對博物館英文講解詞撰寫的思考。
與常規入境旅游團不同,博物館外賓講解員在接待外籍游客的過程中,接觸時間比較短,從游客入館開始到參觀結束,一般在1-2個小時,這與旅行社外賓導游員的接待有一定的區別。導游員從機場接機開始,到餐廳用餐到景區游覽,其間有足夠的時間與客人交流,他們可以充分地利用時間了解客人的興趣愛好和游覽意圖,但是對于景區講解員來說,與游客的交流時間就沒有那么充裕了。所以對于景區講解員來說,如能提前知曉接待外賓的相關信息,尤其是客人的國度,文化宗教背景,從事職業,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信息,則對于講解時的側重點選擇是極為有利的。其次,由于文博講解員長期在一個景點工作,對于所在館的講解內容非常熟悉,而常規旅游團英語導游員,在工作中由于每天跑的線路和景點不一樣,有的景區并不經常去,所以在對博物館講解內容的把控和深度上,講解員都非常有優勢。
很多人認為英語講解詞就是把中文導游詞先寫好,然后筆譯一遍即可,這顯然是由于對東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差異性不夠了解所形成的觀點。相比于中文講解詞,英語講解詞具有明顯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在撰寫英語講解詞的時候,使用的并不是自己的母語,不可能像母語使用者一樣隨心隨遇的寫出正確完美的文章,我們必然面對詞匯,語法,跨文化交際和段落語篇方面的種種問題,這是語言的特殊性所決定的,也是我們在導游詞撰寫和創作的過程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與中文講解員不同,英語講解員面對的服務對象主要來自于說英語的國度,當然,有時也包括非英語國家但通用英語的游客,如瑞士,挪威,阿聯酋等。當外國游客參觀我國的名勝景區時,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必然導致其興奮點和興趣點與國內游客有所區別。在創作講解詞時必須考慮到對象國游客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旅游審美等要素并結合對方的興趣點進行創作,同時也要根據外國游客的接受程度而做適當的調整。畢竟在講解詞創作的深度上,英語講解詞遠不及中文講解詞。
在撰寫中文講解詞時往往非常順利,但是在講中文的文本筆譯成英文時顯得力不從心,這主要是由于外語水平或專業知識的限制導致。由于外語畢竟不自己的母語,一般不可能隨心所欲的駕馭,加上講解的對象涉及歷史,地理,文物,園林,民俗,博物館學等多方面學科,而講解員一般不可能所有的學科都非常精通,這就造成了即使是用英語把講解內容表達出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專業知識和語言的限制。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時常會遇到一種情況即:腦子里中文解說詞想得很完美,但是用英語表達出來的效果大打折扣,外賓聽解說的反映和互動遠不及內賓。
在接待外國游客的英語講解中,有時會遇到翻譯不準確,不忠實的現象,需要結合原文表達的實際意義隨機應變。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我們有時會無法忠實的翻譯出相關的內容并產生歧義。筆者在初做英語導游時,帶外賓參觀中國淮揚菜博物館,由于是第一次去,并且沒有提前做足夠的準備,出現過不少錯誤。獅子頭是揚州名菜,由于對中國飲食文化和菜名翻譯不夠了解,隨即脫口而出將其翻譯成lion head(獅子的腦袋),讓外賓誤認為是在傷害野生動物,鬧了笑話。還有同行導游,將中國傳統名菜“四喜丸子”翻譯為:four glad meatballs(四個高興的肉丸子)。造成這種錯誤是對菜名的翻譯法則不夠了解導致,雖然在常用的景區講解詞方面很少用到,但如果我們能深入了解各方面的專業知識,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此類錯誤發發生。
個園是江蘇省揚州市的著名旅游景點,在參觀個園時,有講解員對個園的名稱進行了解說:may be you are wondering why the garden is called Ge garden,because there are many bamboos were planted here,bamboo looks like Ge,so it’s named after Ge Garden.(或許各位想知道為何此園林被稱為個園,因為這里種植了很多竹子,竹子從形狀上看很像“個”字,故以此命名。)如果是中文講解員,這樣的講解雖不夠精彩,但也不會給游客在理解上造成任何障礙,畢竟有中國人一聽就知道漢字中“個”與“竹”的關系,可是面對文化背景和語言與我們截然不同的外國游客,這樣的解說詞必定會讓他們一種云里霧里的感覺。因為絕大多數外賓是沒有中文基礎的,當然不知道漢語拼音發音中的GE為何物?所以我們在撰寫解說詞時,不能僅僅顧著自己的感受,還必須充分考慮到跨文化交際的因素,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和能夠理解的表達方式對景區中的亮點進行詳細的講解。
筆譯不是兩門語言之間句子結構的機械轉換,而是文章具體意思在另一種語言中國的傳遞表達,如果僅僅盯著語法詞匯這些僅屬于語言層次的東西,則解說詞的譯文有時很難準確表達原意,甚至是誤解。畢竟講解詞的筆譯是語義的翻譯,不是語言形式的轉換,在一種語言無法直接表達原意時,必須跳出原文的束縛,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組織語言。如果一味地利用直譯法,往往對方不知所云,正如前文所提,揚州名菜“獅子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錯誤,是因為本身對中國飲食文化以及中餐菜名的翻譯法則完全不懂,才會出現一個字一個字地對著翻譯,從而造成了笑話。
對于某些中文講解詞的翻譯,除了在適當的時候使用意譯,還可以考慮使用重新編寫的方法。因為有的中文講解詞,如果不對其進行適當的補充或改編,僅僅是忠實的翻譯,雖然理論上也可以做到意思的真實傳遞和表達,但必定會給游客造成一種特別生硬的感覺。這種情況的出現一方面是由于文化習俗,歷史地理的差異性造成,導致現實中很難翻譯的完美,另一方面是由于國內游客和外國游客的興趣點不一致導致的。比如:游客在參觀南京民俗博物館(甘熙故居)時,雖然國內游客尤其是戲迷往往會對藝術家嚴鳳英和安徽黃梅戲的歷史有興趣,但如果向外賓詳細講解,不僅講解難度高而且對方不易理解,這正如即使是長期生活在國外的華人,如果不是古典音樂發燒友,一般也不會自己買票進歐洲的歌劇院聽外文演唱的西洋歌劇。所以對于這點,我們并不難理解。而該博物館有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在展現地方歷史和古代民居的同時,還是我國華東旅游界唯一一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博物館。所以筆者認為,在撰寫其英文講解詞時,與其生硬的對家族歷史進行筆譯,不如將其側重點放在中國古代民居特色,家族人物奇聞異事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項目上,并邀請外籍游客參與到各種非遺活動中去。2015年,一場跨國中式婚禮在此進行,吸引了在南京工作生活的眾多外籍人士,南京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的教師在其編寫的法文書籍《法語漫談中國文化》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此次婚禮儀式,讓向廣大法語國家的讀者能夠了解到中國古代的民間婚俗。這充分說明,準確把握外國人的興趣點并適當改寫講解詞,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更好的把文旅景區的亮點介紹給外賓。
在講解詞的創作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一些被忽略的名詞,對于中國游客沒有任何理解障礙,但是對于外賓,常常不知所云或產生歧義,這些詞語基本是一些中國特色的詞匯,由于這些詞匯本身跟中國特定環境有關,故如果不加注釋的直接翻譯肯定行不通。比如:“建國以來”——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49,“抗戰期間”——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辛亥革命”——1911 revolution 等。筆者曾經帶領游客游覽南京明孝陵景區時,參觀到碑殿,清朝康熙皇帝曾多次拜謁明孝陵。在漢譯英中,清朝和秦朝分別使用漢語拼音qing,qin,聲調也不同,對于中國游客根本不需解釋,但這兩個字的發音在外賓的耳朵里幾乎完全一樣,輔音J,Q,X,在英語中只有一個J,前鼻音后鼻音和聲調在他們的語言中根本不存在。而游客抵達南京的上一站是古都西安,在西安時,他們參觀了秦俑博物館和秦始皇陵,導游告訴他們那是秦朝,這里我們介紹的是清朝皇帝拜謁明孝陵,如果不對秦朝和清朝做相應的補充解釋,他們會誤以為這兩個是一個朝代,根本沒在意其間相差了上千年。所以說適當的解釋補充是為了讓譯文和解說含義明朗,不產生歧義,從而讓外賓更清楚的理解相關概念。
準確把握對象國游客的興趣點非常重要,如果能提前知道所接待游客來自的國家地區,宗教背景,風俗習慣,則非常有利于接待工作。比如:參觀南京長江大橋,如果是對方來自英語國家,我們可以詳細介紹其建造的過程,尤其突出當時中國人在蘇聯專家全部撤離的情況下,中國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造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橋梁,打破了外國專家認為這里不適合造橋的斷言。但如果接待的是來自中亞俄語國家尤其是俄羅斯的游客,則講解詞必定做相應的修改以免尷尬。同樣的問題在其他景點也會出現,例如中山陵是南京著名景區,每年都有眾多中外游客前來參觀。對于英國游客,可以將重點介紹孫中山在香港西醫書院求學深造,以及在倫敦期間,被清廷的間諜逮捕到清朝駐英國使館,英國人前往營救的冒險經歷,這比僅僅單純講解革命的復雜過程更能吸引英國朋友。所以根據對象國游客的興趣點結合實際情況撰寫出創新的講解詞,往往會在涉外接待中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在英語講解詞的創作中,不僅需要克服文化背景,外語翻譯等障礙,還需要考慮到所接待游客的國籍,風俗習慣等,分析出對方的興趣所在,從而在英語講解詞創作中力圖創新,使其具備自己的特色。這正如從事筆譯工作永遠不可能每個詞每句話都直譯一樣,英語講解詞也不是中文解說詞的機械翻譯。那種把中文講解詞拿過來就全部“忠實”的翻譯為英語的做法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從多個角度談到要在對外宣傳中講好中國故事,這在給文旅系統涉外講解員和導游員指明了工作方向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作為民間的文化交流使者,我們應在認真學習總書記講話的基礎上,努力提高業務水平,為在對外宣傳中講好中國故事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