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兆洋
(河北省館陶縣殘疾人聯合會,河北 邯鄲 057750)
思想政治工作是殘聯思想政治工作者致力于對求助者心靈的一種支持,幫助求救者“自救自助、自主人生”的過程,是殘聯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著堅信求助者的領悟力、自決力和創造性,發揮自身主導作用的一個過程。培育社區歸屬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
河北省館陶縣位于106國道和309國道交匯處,由于交通便利,商貿業較為發達。全縣35萬多人,持證殘疾人和疑似殘疾人達1200人。大量的流動人口涌入和長期居住,以及因城縣化而土地減少的當地村民,縣城駐地成為“過渡型社區”,事實上已經成為由當地村民和流動人口共享的居住地。常住居民、流動人口、殘疾人,這是一個數量龐大的集體,雖然個體的代謝和流動很大,但具有整體相對穩定性的特征。當地村民恒居于此卻面臨轉型之痛,流動人口客居于此也備受生存壓力,三方又不得不長久生活在一起。當地村民市民化和流動人口的社區融入并行成為社區歸屬感培育的兩大核心問題,而在這兩大問題上延伸出的第三大問題即當地村民和流動人口的整合問題更是對社區歸屬感培育形成全新的挑戰。
現在社會上對殘疾人的困難、需求、要求認識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安排殘疾人就業,不能認為安排健全人都沒有辦法,哪管得上殘疾人;依法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不能說沒有財政預算,就不繳納;解決殘疾人的困難,不能說正常人的都還沒有解決,那有條件解決殘疾人的。無形中對殘疾人就是一種偏見、歧視。所以作為殘聯思想政治工作者,更要行善義之舉。那么,思想政治工作者將采用何種方法達到培育殘疾人歸屬感的目標呢?
殘疾人是弱勢群體中的弱者,這就需要殘聯思想政治工作者認知、認同,要有一顆慈善之心、仁愛之心。對他的事情要有高度認識,要助他們自助。近幾年來,殘聯思想政治工作者通過走訪、調研,引導6 位步行街經商的殘疾人,自發成立館陶縣步行街殘疾人愛心互助一條街協會。協會隸屬于館陶縣殘聯,宗旨為“攜手互助,大愛先行”,發揚“奉獻、友愛、進步”的志愿者精神,通過幫扶助殘來實現社會的正能量傳遞,帶動更多的人來參與公益事業。入會會員達60多位。至2019年6月底,已從事各類助殘活動已達30多次。協會以“幫助他人,奉獻自己,服務社會,不求回報”的志愿理念貫穿在每個協會會員心中。協會會員積極參加每次幫扶活動,幫助殘疾人,助力殘疾人,用雙手搭建愛心的平臺,給每位殘疾人送去溫暖,送去社會的愛心。
通行于一個社區范圍之內的特定的文化現象。包括社區內的人們的信仰、價值觀、行為規范、歷史傳統、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地方語言和特定象征等。概括來說,社區文化是社區成員精神活動、生活方式和行為規范的總和。面對當前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的困境,以殘疾人需求為出發點,積極探索社區殘疾人文化的培育路徑,是做好社區歸屬感培育工作的可行策略。
為更好地服務殘疾人,協會組建館陶縣綜合藝坊,室內活動面積約150平方米,室外活動面積約300平方米。綜合藝坊做到兩個日常“免費”:一方面免費為中老年殘疾人提供簡易的手工活,為他們提供一個力所能及的就業渠道;另一方面無償為有文化、藝術才藝的愛好者提供娛樂交流的場所及設備,讓他們老有所樂。同時,綜合藝坊也服務周邊商戶及健全人。鑼鼓敲起來、二胡拉起來、高興的歌兒唱起來……殘疾人文化讓社區殘疾人有了家的感覺,他們的豫劇表演唱《親家母》、京劇對唱《軍民魚水情》、小品《三個媳婦》很受社區觀眾的歡迎。此外,協會還邀請連云港市陽光殘疾人藝術團、周邊鄉縣的8家殘疾人藝術團到社區聯合演出。
今年以來,針對殘疾人商戶會員,資金小,市場抗風險能力弱的情況,協會根據殘疾人商戶會員的經營規模,設立最低3萬元的愛心互助資金,對生意或家境有急需資金的會員,實行3個月無利息免費試用,幫助殘疾人商戶會員度過難關。愛心互助資金根據疾人商戶會員的經營規模和經營能力綜合考量,由全體理事會表決,愛心互助資金到期如數歸還。此外,協會會在經營方式、進貨渠道、銷售推廣方面進行指導。
思想政治工作,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兩個意思,也可把它當成一個概念。如果從整體發展角度講,它既體現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相互依存關系,同時也反映了人類和諧發展的基礎。“助人自助”二者是辨證統一的關系,助人,可以包括任何有助于社會、有助于他人的行為。社工的專業價值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具體說就是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解決他們自己的問題。盲人李師傅,在步行街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由于租房到期,房主要提高租金續租,李師傅感覺房租太貴,找到協會,協會幫助李師傅在人流量較大的街面,新找了一間租金低于之前的房子,還幫李師傅重新做了醒目的店招,李師傅非常滿意地搬到新家,生意日間興隆。
以殘疾人需求為出發點,以多元化的視角看待和處理社區事務,采取各種方式來回應殘疾人的現實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探尋殘疾人歸屬感培育的路徑之一,這需要經過實踐的考驗。殘聯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相關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不斷尋求新的路徑滿足社區殘疾人需求,培育社區殘疾人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