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湖北省十堰市鄖西縣河夾鎮初級中學,湖北 十堰 442600)
賞識教育是什么?賞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延伸和發展,指的是以尊重、關愛、理解、包容學生為前提,在教學中使用活潑、民主、開放的教學方法,從而達到引導學生高效開展課堂學習的一種教學模式。賞識教育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具有哪些積極的意義?
教育的本質,是引導學生釋放內心的真善美,讓學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懷有一份不竭的溫暖的溫情與敬意。每個人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每個人都渴望美好的生活,而保護青春期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有序的發展和身心健康的成長,是每一個教育者都應做到的前提首要。賞識教育,以尊重、理解和關愛學生為前提,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學會并感知到人格平等的意義所在。
我們知道,自信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備要素之一。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自信與否,不僅影響到學生的行為舉止和思維方式,更影響到學生的性格形成。每個學生都是區別于他人的個體存在,而自信心可驅動學生與老師、同伴積極的交流,幫助學生打開心扉,釋放不良情緒,以健康而樂觀的心態面對學習和生活。賞識教育,有利于幫助學生增強自信,讓學生在學習中肯定自我,在生活中發現自我,而肯定和發現的過程,往往伴隨著更多的意外之喜的到來。
初中學生學習潛力巨大,大部分初中學生記憶力良好,思維敏捷,在學習中可輕松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可是,初中學生學習的柔韌性不足,且因為自制力不強,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擾、誘惑,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賞識教育的滲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調動學生“不服輸”的韌勁,引導學生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在學習中挖掘潛能,獲得成就感與滿足感。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融洽師生關系即是滲透賞識教育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滲透賞識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還是賞識教育產生良性效應的有效映射。融洽師生關系,與賞識教育的滲透互為因果,兩者密不可分。從教師的角度出發,良好的師生關系,可幫助教師贏得學生們的尊重與愛戴,為教學工作的開展做好鋪墊。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良好的師生關系,可讓學生更加“依賴”教師。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喜歡教師,連帶著喜歡教師所教的課程,課堂參與的積極性更高。從教學的角度出發,良好的師生關系,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群體之間的“信息交互”更加頻繁,而高效的課堂教學由此得以實現。融洽師生關系,需要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要放棄以往“師道尊嚴”的陳舊思想,主動與學生打成一片,和學生平等的對話,掌握好學生們的思想動態。二十一世紀是信息大爆炸時代,班級都建立有QQ群、微信群。教師除了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交流外,還可在線上扮演學生們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做學生們生活中的陪伴著、參與者。教師要做到以生為本,要學會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學會在課堂教學中巧妙的對學生進行鼓勵。此外,在教學中,賞識教育的滲透,需要教師摒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要不斷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并且讓學生群體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提高學生們的教學主體地位,賞識教育才能落于實處。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不可否認,一定數量的學生不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程。有的學生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昏昏欲睡,有的學生在課堂上講小話、發呆出神等等。學生們不喜歡道德與法治課程,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設置不無關系,如教學主題過于偏離學生們的現實生活。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無疑導致道德與法治課堂僵硬、枯燥,自然難以點燃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不難想象,長期處于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賞識教育的滲透無法發揮功效,只能流于形式。基于此,在當前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打造開放的課堂,為賞識教育的滲透做好準備。一方面,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做“小老師”,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大膽發言,讓學生們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在激烈的爭論中,加深學習印象,學會獨立思考。道德與法治學習不是片面的死記硬背,學生們需要思考,需要動腦,需要開口,這樣才能學有所得。而動態的課堂上,學生們變得活躍起來,賞識教育的滲透才更有目標性和指向性。另一方面,賞識教育的滲透,應開放教學內容,融入社會、生活元素,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比如說,在教學“法不可違”時,筆者以身邊朋友酒后駕車的違法事件作為例子,向學生們講述了法不可違的重要性所在。鮮活的案例,總能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學生們躍躍欲試,紛紛講述了發生在自己身邊或自己親眼所見的違法事件,一時之間課堂變得十分活躍。而通過開放的課堂,將理論知識具體化、現實化,幫助學生們不斷加深學習印象,靈活的開展學習。此外,賞識教育的滲透,還需要滲透于學生們的動手實踐、社會實踐等方面,多方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斯多惠指出:教育的藝術不是本領的傳授,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賞識教育的滲透意義重大,十分必要。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把握好賞識教育與贊美、表揚之間的關系。學生們是不同的個體,賞識教育應具有差異性、針對性。賞識教育的滲透,要適時、適宜、適度,要確保賞識教育的滲透能夠感染學生,走進學生的內心,從而才能真正發揮出賞識教育的正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