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琦
(永城市實驗小學,河南 永城 476600)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許多教師和家長關心的問題。讀書,與其說是一種愛好,不如說是一種習慣,只要從小培養,它就會像吃飯睡覺一樣成為生活中最自然的事情。天長日久,書會成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那么,如何讓孩子從繁重的功課中解放出來,從電視機、游戲機旁邊走向奧妙無窮的讀書生活呢?我認為,良好的閱讀習慣尤為重要。
怎樣激發閱讀興趣,培養孩子的良好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這似乎是令不少教師和家長頭疼的問題。常常抱怨孩子太貪玩,對書本不感興趣。豈不知閱讀習慣與教育方式和教育觀念有很大關系。因此,教師和家長一開始就要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
早期閱讀活動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孩子們只有自己主動參與閱讀實踐,才能逐步掌握圖文對應的閱讀方法,所以應該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閱讀,讀有所悟。活動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激發,孩子們都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同時讓孩子們自己提出閱讀要求,讀完了以后展示交流自己所得,這樣孩子就會真正把閱讀當成自己的事來做。以興趣為前提,讓孩子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果讀有所獲就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這樣也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例如從圖書的外在形態入手,及早幫助孩子認識圖書。孩子認識圖書,首先是把它當作物品來看待,對于圖書有什么作用,則要等到長大以后才會知曉。起初,孩子們用嘴咬、用手撕,口水弄濕了書頁,只把圖書當成了一般的玩具。以后當孩子稍大些,漸漸地對圖書產生認識。隨著長大和自我意識的增強,他們的物欲會趨向于圖書的方向;同時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愛護圖書,不能把書弄壞。如果孩子不小心把書撕了,要及時與孩子一起把書修補好,千萬不能不管不顧,由他去撕。凡是看過的書都要整齊地放在一個固定的地方。要為孩子創設條件,或放在書架上,或放在紙盒中,假如書很多,還可教孩子編號,整理時按號的順序放好。這種良好的習慣,對以后入學學習,能否愛護書本有直接的影響。
教育心理學家認為,不同年齡的孩子閱讀能力有差異。3歲以前的孩子大多愛看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的動物或物品的圖畫書;3~6歲的兒童愛看童話、幻想故事以及有關動物、日常生活行為的圖畫書;7~10歲的孩子愛看有一定情節的神話、童話及令人驚奇、富于冒險性的兒童圖書;10~13歲的孩子愛看富于幻想、探險、神秘色彩的圖書;14~16歲孩子的閱讀傾向于思維、發明、論證、推理及人物傳記類圖書。教師和家長在為孩子選擇材料時,應該注意循序漸進,并對具體的圖書種類加以鑒別和選擇。
總書記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在于創新。應該讓我們的學生變得更加的“好問”,讓我們在開展不再是“安靜”的,而是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應該讓課堂成為孩子創新的搖籃,提問是創新的前提。愛迪生說過:“我沒有什么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正因如此,愛迪生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發明之王。人都有好奇心,何況是小孩子?在閱讀活動中,教師要充分給予孩子提問和討論的權力。如:在《我的小毛驢》這一活動中,教師組織幼兒通過互相交流、互相啟發,讓孩子們了解了每種動物的想法,開始獨立思考,大膽提問探究,只有幼兒大膽提問才能發現更多,因此,老師要充分尊重孩子,給幼兒創設想提問的環境,從而讓幼兒成為提問的主人。
某教育家說過:“送給學生一個信任,學生會還你一個奇跡”。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是帶著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進入課堂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可愛的充滿活力的精靈。因此,教師要尊重孩子,讓課堂成為孩子主動表現的舞臺。在開展活動時教師不要為了教學有計劃的進行而忽視幼兒的表現。教師要靈活地變動,尊重幼兒的表達權利,并充分利用這個矛盾沖突,讓幼兒在活生生的實例中體會到:要尊重和認可不同的想法,兩位起沖突的幼兒也都會對老師產生敬佩之情。如果教師對幼兒的提問或表達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強行按照計劃進行,最后孩子們得到的只是教師簡單枯燥的說教而已。
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教師不能做知識的“灌輸者”,而要做智慧的“引火線”。在活動中,當教師發現孩子們有很多話要說時,要給予了他們充分想象討論的時間和空間,因此迸發出了許多燦爛奪目的火花。
研究表明,勤于動手實踐的孩子更富創造性和想象力。生活中,孩子的事情讓他自己做,家長不要自作主張地為了節約時間讓孩子學習、寫作業,而把應該由孩子自己做的家務活包攬下來。讓他自己收拾文具、床鋪、臥室,自己洗襪子、內衣,自己背書包等等。要知道,孩子在動手做事時,腦子也在動呢,會把他閱讀到的東西和實物進行比對參考,加深了記憶和理解,讓他更加喜歡閱讀。
如果能讓孩子一生與好書為伴,那他的靈魂就不會空虛,他的頭腦就不會愚笨。課外閱讀是少年兒童人格形成的半壁江山,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孩子們在一起學習,會使枯燥的學習充滿了樂趣、充滿了生機。教師和家長的行動,將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