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淼
(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0)
大學生是當前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對整個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都有著重要的影響,盡管經過數十年的文化課學習,絕大多數學生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知識儲備,但是,僅憑這些是不足以支撐其走入社會,自主應對可能面臨的困難和挑戰的。學生法律素養的培養和法律思維的建立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不論是社會、學校乃至學生個人,已經要對法律學習引起足夠的重視,從而為法治社會的推進貢獻力量。
從目前的大學教學現狀來看,不同于初中高中普適性的文化課學習,大學階段更加注重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教學,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向,學校針對不同的專業開設相應的學科教學。但是,不論是文史類還是自然科學類,每個高校及其下屬的院系都必須要對學生開展法律方面的教學,這也是法治社會下的教學要求之一。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高校在目前的實際法律教學工作中,存在華而不實,浮于表面的現狀,許多學校甚至不能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法律書籍或教材,而所謂的法律教學工作也往往以選修課形式出現,學生出勤率極低,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也不高,不僅浪費時間和經歷,又不能實現學生法律思維和法律素養的實質性培養和提高,教學效果令人十分不滿意[1]。
眾所周知,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當前我國法治建設方面的主要方向和本質任務。因此,法制宣傳和教育就要深入社會的每個行業和領域,尤其在廣大的高校環境,更要著重強調對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的培養,為社會的良好有序發展創建全面合格的人才隊伍,這不僅是目前高校的教學方向之一,還是國家和社會對社會主義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依法治國理念得以落實和推進的體現[2]。
大學生已經進入成年人的行列,基本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已經成型,但是由于其剛剛脫離封閉化的學校和家庭,進入相對自由開放的大學校園內,接觸的人、事、物突然增加,人際關系也更加復雜,面臨的誘惑和選擇較之高中階段也更多,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不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很容易使學生形成錯誤的觀念。因此,開展法律教學,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律意識就是目前高校必須開展的教學任務,當然,這也是當前社會主義人才所需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
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其立足社會之本,但是國家強制力對于其行為的外在指引和約束也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說,要想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實現自己的價值,除了要保證自身道德品質過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導向正確以外,還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劃定的行為界限,絕對不可逾矩,要嚴守道德底線和法律底線,在國家強制力保護的范圍內進行社會活動,明確自身的行為界限,保障自身社會活動的有序進行。
雖說大學校園內學生的學習活動相對自由,學生的自主性增加,面臨的選擇更多,但是,我們仍不可忽視高校教師在學校教學中的重要性。因此,擔任法律教學工作的高校教師,就要不斷了解和學習法律知識,緊跟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通過閱讀文獻、瀏覽法制網站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除此之外,學校也要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教學資源,比如,定期組織教師外出培訓和學習,或者邀請法律界的專家學者來開設法律講座等途徑,培養和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法律素養[3]。
法學專業近年來在各大高校中大力興起,吸引了大量的學生將其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由于開設的過于倉促,法學專業的師資力量良莠不齊,教學質量和實際教學效果并不是很好。所以,各高校一定要加大對法學專業的教育資金投入,為教師提供充足的教學設施,完善硬件條件,此外,還要注意為學生購買法律專業相關的書籍和專著,提供充足的教學資源,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進而實現專業化及高精尖法律人才的培養。
對于數額龐大的非法學專業的學生,由于其在本專業學習中本就基礎不到相關的法律知識,所以更加要注重對其進行法律教學,培養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比如,定期開設法律講座,也可以將相關的法律知識與專業必修課的教學活動有效結合,從而保障學生接觸和學習基本的法律規定,逐步提升自己的法律素養。
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律意識絕對不能僅憑理論教學,更要充分結合實際生活,理論聯系實際,通過豐富的社會事例開展教學活動。比如近年來受到社會關注的多起“滴滴顧客遇害案”,教師就可以結合這些現實案例,以案釋法,讓學生們學會在遇到危險或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進行自救,勇于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4]。
綜上所述,隨著法治化社會創建進程的不斷加快,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已經成為目前各大高校的教學任務之一。因此,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對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引起足夠的重視,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落實法制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法律素養,培養符合我國法治化發展所要求的社會主義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