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晨晨
職業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技能職業人才。當前教育部倡導提升人才的綜合職業能力,確保其“具有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中職院校班主任應主動肩負起德育教育與班級管理責任,改進班級管理方法、提升德育教育實效,更好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班級管理是德育教育順利實施的核心前提與基礎,德育教育為深化班級管理提供了重要保障與支持。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主要利用制度與管理手段發揮對班級內部學生的約束與監督作用,營造和諧有序的班級管理氛圍,督促學生嚴格遵守校規班規,推動各項教學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而德育教育主要針對學生的思想與行為進行教育引導,保障學生通過德育實踐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念,引領學生提高思想境界、完善綜合素質,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通過將德育與管理相結合,能夠督促學生在夯實專業基礎的同時提升對自身行為的約束能力,嚴格遵守規章制度、發展專業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思想觀與價值觀,更好地成長為新時期社會發展所需的實用型人才。
1.基本概念
“管育并重”主要指將班級管理與德育教育放置在同等重要地位上的管理模式,利用管理手段引導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與自我發展,借助德育教育幫助學生樹立對自身行為的客觀判斷,借此既有助于達成中職院校德育教育目標,同時也有助于幫助班主任提升班級管理成效,更好地踐行人才培養戰略目標。
2.主要作用
首先,“管育并重”模式的實施符合中職院校對學生管理的要求,能夠幫助班主任降低班級管理工作難度,提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新模式。其次,“管育并重”模式為班主任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能夠密切結合學生個體差異編制個性化解決方案,增進學生對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的認同感與配合度,更好地提升班級管理工作質量。最后,“管育并重”模式的推行進一步凸顯出班主任在班級管理與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督促班主任運用柔性化手段加強對學生思想上的啟迪與心靈上的塑造作用,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思維認知與價值觀念,達成中職院校職業人才培養目標。
1.樹立正確思想認知
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對于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的建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班主任應加深對“管育并重”理念的解讀與研究,基于生本教育理念與德育教育模式推動班級管理方式的改革,采用人性化管理手段對學生實行個性化教育,例如在學生犯錯誤時改變以往批評、指責、懲罰等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公約》《班級管理規定》等真正客觀審視自身錯誤、主動進行反思,并在改正錯誤的基礎上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更好地提升班級管理實效、建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2.創新班級文化建設
通常班級文化建設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班主任應以德育教育作為切入點進行班級文化建設的創新,結合學生專業發展前景、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等創設多種班級文化建設活動、安排難易度不等的合作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重新建構對班級文化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集體感與榮譽感,促使其在專業能力發展的同時不斷提升自身的德育素養,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氛圍。
鑒于當前教育改革強調歸還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班主任在開展班級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也應做到“適度放權”,采用班級管理自治模式激活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主人翁意識,基于公平競爭原則在班級全體成員投票表決下推選出班團干部,賦予其相應的班級管理責任,保障將班級管理責任落實到每一名學生身上,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班級公約、班規建設活動中,由班級全體成員共同編制管理規定與獎懲標準,借此有效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與自我監督意識,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功效。
1.豐富班級文化活動
班主任應充分利用各項班級文化活動,在班級內部創設演講比賽、角色扮演、聯歡會、學雷鋒、獻愛心等活動形式,在多元主題實踐活動中融入醫德教育,指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利用真誠、愛心與精湛技術為患者提供專業的醫療服務,使學生真正樹立對其所學專業的認同感、提高其在處理突發事件中的應變能力,并且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與綜合能力解決實際問題,借此進一步激活學生主體性意識與內在潛能,引導其在模擬真實的場景中深化對個體職業發展方向的認知,形成健全人格、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職業道德觀念,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樹立典型學習榜樣
班主任在組織班級教學管理活動的過程中,應注重善用榜樣力量發揮教育引導作用,借助真實事例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活躍班級氛圍,吸引學生主動建立對榜樣力量的認同感,使“正能量”得到有效傳遞。班主任在開展主題班會時可以列舉地方具有典型代表意義與先進事跡的人物作為實例,例如將個人命運與中醫使命相連的國醫大師徐經世、視病人如親人的精神科護士長張常婧、遠赴南蘇丹援助的80 后父親黃帆、身患肺癌仍堅守一線的胸外科醫生徐林有等,利用真實人物事跡發揮德育教育功效,能夠有效增強德育對學生的感染力、深化教育價值,為學生個體發展樹立榜樣與目標。
班主任應積極構建班級內部的德育評價機制,利用多元化評價方式實現對學生知識與道德層面的雙重考察,提升評價結果的科學性與可信度,為班級管理與德育工作實施成效提供反饋與參考。一方面,班主任應構建多維度評價指標,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評估工作,利用學生檔案袋、自我評價、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等手段真實反映出班級管理與學生德育成果,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實現個體的德性成長與德育品質內化,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成長與自我發展。另一方面,班主任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性差異,綜合運用問卷調查、一對一交流等方式收集學生對于班級管理、德育工作的建議,進一步加深對學生個性喜好、認知層次、職業發展意愿等信息的了解,保障學生在參與班級內部開展的多元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更好地借助差異化管理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施成效,促進學生德育素養與專業能力的全面提升。
德育教育是一項長期性、復雜性工作,對中職院校學生職業技能水平與職業道德素養發揮重要影響。班主任應明確認識到將德育與管理結合的重要性,將德育教育融入班級文化建設、學生自我管理、班級實踐活動與學生評價機制等層面中,引導學生真正實現自我教育與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優秀的職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