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意
(重慶市合川中學,重慶 合川 401520)
在當今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傳統藝術教育的使命在經歷著一次又一次的變化,而傳統藝術的教育起著傳遞和保存文化的意義,其在國際教育中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文化百舸爭流的時代,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必然會產生沖突的火花。美國學者塞繆爾·亨廷頓也提出了適應時代發展的“文明沖突”。他認為,在未來的世界中,國際沖突,文化和傳統藝術將超越意識形態與經濟沖突的比例。而全球政治沖突與經濟發展都離不開傳統藝術的發展。而在塞繆爾·亨廷頓的“藝術沖突”中也擁有“文明和諧發展”的主張,其認為傳統藝術在當代國際社會的發展與嬗變中依舊有著其自身無法代替的價值,文明沖突是未來國際沖突的本源所在,而傳統藝術的教育教學是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角色,其有助于增加國與國之間的信任與合作,有助于消除矛盾和沖突。
在多元文化發展的背景下,傳統藝術教育亟需變化,以適應時代潮流的前進方向,并且通過擴展功能來進行文化進一步的選擇與傳遞。傳統藝術本質上是藝術家進行創造的,因而沒有創造精神就難以創造出優質的藝術作品,而人類如果缺乏創新文化,傳統藝術就不可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應當通過傳統藝術的整合與發展來讓國際教育從“傳遞”文化藝術走向“傳承創新”傳統藝術。促進文化創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同的藝術文化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這也是多元文化主義的必然結果。例如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文明的衰落與復興過程,正是由于國外藝術文明帶來的影響,使得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創新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在這一個過程中,傳統藝術的教育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同時在百多年的中華文明復興中,我們歷史悠久的國畫藝術也已經超越“傳遞”走向“創新”就像一步近代傳統藝術的教育與發展歷史。通過教育變遷、新式學堂的建立、新式文化的發展、新式教育的創新都使得國畫文化不斷諸如時代精神,促進持續發展和變化,依據社會需求的同時,也要傳承和發展傳統藝術,二者結合,保持中國傳統繪畫的魅力和特色。讓中國畫站在世界藝術森林。
多元文化碰撞下傳統藝術應該怎樣在國際教育中進行發展呢?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在多元文化的融合中可以應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華夏文化精神,其中“中和”的思想就很適用于國際傳統文化的教育教學,所謂“中和”,乃“位育”,即“安其所有,順其生也”。“中和位育”表示傳統藝術要以自身的藝術特色來融進更大、更廣闊的系統。國際教育應當找準自身的位置和方向,在認同不同國度、不同地區的藝術文化基礎上進行交融發展。正如學者施特勞斯所說的:“每一個文化都是與其他文化進行交流進行發展的,而文化交流過程中一定會產生碰撞,正是這種碰撞讓傳統藝術的國際教育可以進行全面的發展”。
主流文化和藝術教育在當前國際教育中依舊占據很大的比重,而多元文化的交融會帶來教育的公平問題,因此要在傳統藝術國際教育中注重資源的合理分配,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進行發展,并且需要注意到各個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應當承認傳統藝術之間的平等性,從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進行充分的傳統藝術教學。
多元文化的不斷發展帶來當代教育關系的發展與重建,并代表著成人文化的發展與兒童文化的受教育情況,師生關系、親子關系都可以通過對話協商來達到新的高度。而多元文化所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教學中不能一味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應當進行良性的對話協商,師生雙方也要在同一個角度中進行討論,這樣的師生關系才能夠脫離機械反復、枯燥的教學方式,轉而從“教授+接受”轉變成為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教學方式,打造更為和諧的教學人際關系,也有助于傳統藝術在學生中的教學和吸收。
多元文化的發展與交融在當代國際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為我國教育教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有效的思路,同時也指出了發展的具體方向,進行傳統藝術的創新與傳承;在傳統意義上,教育傳播和保存的功能逐漸從“沖突”轉向“兼容”,從“傳播”轉向“繼承與創新”;國際教育應當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認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藝術教育文化基礎上進行交融發展,同時國際教育理念中傳統藝術的教育也很重要,要多元化、一體化,在對話協商中重建和發展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