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廊坊市第五小學,河北 廊坊 065000)
啟發式教學在我國的源起可追溯至春秋時期的孔子。《論語》曾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之說。“憤”是思而不通造成的一種抑郁的心理狀態,孔子認為這才是教師引導學生把問題搞通的最佳時機,即“啟”;“悱”是欲言不出的窘境,孔子建議此時教師應指導學生,即“發”,所以創造學生積極思考探索的問題情景,但又遇到困難意欲解決是教師啟發教學的前提條件。問題情境是指個體對客觀方面的問題做出主動反應,覺察到一定的目的而不知道如何達到這一目的時所形成的一種心理困境,是已有知識不能解決所面臨的新問題時出現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問題情境啟發式教學能很好地實現學生為主體的探究性學習,對數學新課程下課堂教學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即創設問題情境必須與教學內容、目標保持一致,不能脫離教學內容盲目追求課堂氣氛,偏離教學目的。有一位教師在講柯西不等式,講到柯西時,提問:“你知道柯西是哪個國家的人嗎?你知道柯西是怎么死的嗎?”試想柯西的死和學生掌握柯西不等式究竟有什么關系?提問抓不住問題的主要矛盾,卻在一些次要的枝節上喧賓奪主。還有一些教師的提問滿堂課全是“是不是”“對不對”“為什么”等等空泛簡單的問題,學生只需簡單地回答“是或不是”,課堂貌似“繁榮”,其實問題目標不明確,效果非常差,流于形式。
數學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因此,創設問題情境要以啟發學生思維,拓展思路為立足點。在教學中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為學生創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師怎樣設問、提問、啟發、引導、總結、鞏固,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在多方實踐之后總結得到了創設問題情境的啟發式教學在具體實施中大致有四個步驟流程。
創設問題情景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重心。問題的設計,要有一定的難度,稍高于學生水平,形成梯度。這是啟發學生思考的關鍵。贊科夫說得對:“如果教材和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面前沒有出現應當克服的障礙,那么學生的發展就會萎靡無力。”但,難度不要太高,在學生的思維拓展區內,使學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所以問題的提出最好有層次性,總是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具體到抽象,有層次地發展。設計一系列相互聯系、漸次加深的問題,構成“問題系列”,將每一個問題順次呈現給學生。
問題解決教學策略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對設置的情境問題,教師不急于把自己的看法表示出來。利用對設定情境的觀察、實驗,通過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聯想、猜測、類比、歸納、推理、化歸,形成更數學化、更抽象化的問題。將整個問題事項分解成更小、更具體、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現出遞進層次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思考更科學化,為培養創造性思維作好必要的思考準備。
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學過的知識自己解決問題。特別要鼓勵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中的獨創性和創新精神。對于一時“迷路”的學生,不要馬上否定,而要盡可能地肯定學生思維中的合理成分。而是提出補充問題進行反問,使學生在反問的啟發誘導下,進一步開動腦筋,經過思考討論,自覺糾正錯誤或不足之處,尋找正確的答案。要激勵學生,爭取給更多的學生創設參與討論,表現自我的機會,使他們得到自主解決的訓練和感受成功的體驗。
在探索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應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自己解決問題。特別要鼓勵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中的獨創性和創新精神。這是一種訓練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好時機。問題解決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問題的發展和遷移。教師在學生對問題中探索發現的基礎上,一步步地拋出關鍵提示,明確地強調問題的實質或準確地顯示問題的突出特征,引導他們進一步地思考總結然后得到正確結論。在讓他們反思探索發現的結論是否充分,問題解決的是否有效、徹底、簡潔,得到的方法和結果有何意義,有何應用價值等等。對討論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成果以辨析、類比等方式進行自我梳理總結。
在充分解決情境問題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構作一些練習,自己設計一些與老師創設的問題情境相似的問題,并迅速解決以鞏固學習成果。同時,教師還可以對題目進一步引伸、變形,引導學生改變其問題條件、方向與廣度等方式來發散式提出新問題,并將新問題鏈引向課外或后繼課程。需要指出的是,這里引導學生提問題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設問、疑問、想問題的思維方法和習慣。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中大力實施創設問題情境的啟發式,無疑在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數學應用能力以及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起到了促進作用,因此教師應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充分創設問題情境,以高質量的問題設計為切入點,充分體現數學本身的特點和價值。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激勵,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創新,學會反思。讓學生學會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數學思維,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自體驗和再創造,真正使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互動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