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陽
(河北保定唐縣北羅鎮西城子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淵源,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范,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滋養和熏陶,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學習古詩詞學生獲益頗多。實踐證明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就是古詩文經典,這些千古美文受到全國各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青睞與矚目,不愧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
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記載了許多具有特色的,高度凝煉的古詩文,一首詩,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古詩散發著特有的魅力。讀詩,會讓你成為一個有內蘊豐韻的人。“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有的具有新奇的結構,奇特的想象,絢麗的情思;有的平淡如水,近乎白話語言,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吸引后人去讀、去品、去賞析。一個真正自信的,有才華的人并不需要這些外在的修飾,他僅僅是站在那里,就有一種讓人折服的氣場?!疤烊蝗サ耧?,清水出芙蓉”的美才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內而外的。學古詩會讓我們成為一個有內蘊的人,成為一個灑脫的人,成為一個正直的人。
詩詞如歌,平平仄仄,婉轉悠揚,在抑揚頓挫里低回不盡,讓人忘憂,使人開顏;詩詞如畫,在蟲魚鳥獸中描摹自然,在小橋流水中展現乾坤,為我們描繪出凄美、壯闊、靜謐、熱烈的絕美意境;詩詞又像一位偉大哲人,向我們娓娓道來人生的真諦,激勵我們走向生活,面對挑戰。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廣泛的內容,深邃的內涵,真摯的情感,承載著華夏民族輝煌的歷史。是先人予我們留下的最寶貴文化財富,加強古詩文教學既是最好的傳承手段與實踐。
小學課本中的古詩詞是經過篩選出來的精品。蘊涵著豐富的哲理和醇厚的美韻,使后人受益終生。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讀時能讀得通順,做到如朱熹先生提倡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熟讀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讀準字音
古詩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教學生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論語》四則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鼻懊娴摹爸弊x“zhī”,意思為“知道”,最后一個“知”讀“zhì”,意思為“智慧,聰明”。
2.讀對節奏
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節奏,就不能正確理解其意,甚至會誤解文意。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節奏?有的老師是把不同的停頓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再者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古文韻律。
3.讀出韻味
讀準字音,讀清節奏,只是誦讀的第一步。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于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定出感情基調,有的放矢地指導朗讀方法。因此,老師的范讀至關重要,讓學生注意傾聽,小聲隨讀,模仿誦讀,掌握方法。
4.讀懂內涵
誦讀中讓學生把握文章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更好地洞察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的老師利用多媒體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領略文意、享受意境。
古詩人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發展?,F在文章所運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詩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
1.景物襯托法
古詩《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北粴v代無數讀者所稱贊,說是千古絕唱??菸奶俾?垂老的古樹,一只無精打采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小橋流水人家:纖巧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溫暖的茅屋,安謐而溫馨.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馬載著游子,冒著凌冽的西風踟躕而行.夕陽西下,何處是歸宿?哪里是家鄉?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腸寸斷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勾畫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圖,意在抒發作者內心的哀愁。但詩中并未直白的敘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處處景物卻在氣氛上刻畫出一種蒼茫凄涼的意境。從詩作中不難看出作者運用的是通過景物來襯托人物心情的方法。我們將這種寫作方法歸納為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記錄為景物襯托法。
2.動作暗示法
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描述的是詩人在飽受戰亂流離之后,突然聽到勝利消息的狂喜情態。詩中作者通過“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動態的描述,使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聽到平叛勝利后的喜悅心情。我們把這種通過動作描寫反映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歸納為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叫做動作暗示法。
3.特點順序法
古詩《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弊髡甙磸纳系较碌捻樞蛎枥L了鵝的形體,從“曲頸”到“白毛”再到“紅掌”,抓住了部位的鮮艷色彩“白毛”“紅掌”,還有神態動作:“歌”“浮”“撥”,把鵝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是一則描寫小動物外形的很好的范文。通過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與規律是“按順序,抓特點”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實踐證明,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瑰寶,從小學抓起則是加強、優化古詩文教學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