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二三團中學,新疆 和靜 841308)
伴隨著我國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新課改理念已被廣大教育研究者和在職教師普遍接受,課堂教學的生活化也受到了愈來愈多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青睞,并已被應用于不同階段、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基于此,以“關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舉措研討”為題,簡單闡釋了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及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了解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后,以“解決問題”為目的,嘗試把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聯系在一起,從而將生活經驗教學化、教學內容生活化,以此體現“生活化教學”的內涵。而小學數學的生活化教學,就是要求小學數學老師要將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讓整個課堂氣氛呈現出生活氣息,讓數學內容散發生活魅力,有效幫助學生在生活中認識數學、理解數學、創造數學。
現階段,盡管新課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小學數學教學存在諸多問題。譬如,部分小學數學老師仍舊沿襲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填鴨式、一刀切的老套教學模式阻礙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小學生認為學習數學過于乏味枯燥,對數學提不起信心和熱情;小學生學習數學公式時單純依靠死記硬背,并不能深刻理解和掌握該公式等等。當然,小學數學教學也呈現出別樣生機,生活化教學、多媒體教學、游戲教學、差異教學等多種新型教學方式也已取得可觀成績,受到了諸多老師的青睞和贊許,正逐步推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要想真正意義上開展好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老師就要將知識傳授與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帶領小學生去關注生活,捕捉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元素,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認知數學,讓整個數學學習過程展現生命的活力和色彩。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等紅燈過馬路時數數來往車輛的個數,在家里來客人時數數需要添加餐具的數量,在看漫畫書時數數自己擁有漫畫書的數量等,以此鍛煉小學生“數數”的能力;抑或老師可教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生活用品,什么是正方形的,什么是長方形的,什么是圓形的等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小學生一定會養成關注生活、發現數學的習慣,從而為生活化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小學生既然已經擁有了關注生活、發現數學的能力,接下來數學老師要做的就是將生活中的數學遷移到數學課堂上來,營造相對真實的數學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聯系生活的前提下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突破數學學習中的重難點,繼而發展自己的數學思維。比如,老師在講授“有余數的除法”一節內容時,可營造這樣一個教學情境:“國慶節到了,同學們打算將聯歡會的會場用鮮花布置,小朋友先搬來了23盆花,他們打算每組擺5盆,可以擺幾組?老師想請我們班的同學來分一分,你們愿意嗎?”此時學生定然大聲回答“愿意”,隨后進入思考計算階段,這時老師便可適時提問“有23盆花,每5盆擺一組,擺成了幾組?15盆花有沒有擺完?想一想15里面有幾個5?”學生最后計算得出了答案:可以擺4組,還剩3盆花。這時老師便提出“有余數的除法”這一概念,學生也能輕松地接受新知識。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多種多樣,老師可嘗試深入生活內部,根據實際生活內容選定不同的教學方式,這樣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大課堂教學容量,而且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圓的面積時,老師可指著熱水瓶問“為什么熱水瓶底部是圓形,而不是方形呢?”學習三角形性質后,可提問“為什么三角形具有穩定性呢?”學習有關測量的知識以后,老師便可鼓勵學生動手測一測、量一量身邊物體的長度等等。通過這樣的方式,生活化教學的理念被發揮得淋漓盡致,數學內容也更加的生活化。
最后一點,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即學習數學知識的根本目的就是消除疑惑、解決問題,所以小學數學老師在組織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手段之后,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把數學知識帶入生活,在生活中尋找消除數學疑惑的辦法,讓小學生產生數學親切感。所以說,小學數學老師在數學知識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主動嘗試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活實踐,真正實現學以致用,讓數學真正回歸到生活。
總的來說,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故而,推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是數學學科教學的必然選擇,小學數學老師要為學生鋪設一條消解困難疑惑的路,讓小學生學會關注生活、聯系生活,再進一步深入生活,最后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發展,收獲不一樣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