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秀珍
(湖南省綏寧縣長鋪鎮第三小學,湖南 綏寧 422600)
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著重關注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度。由于小學生的各項能力較差,對世界缺乏認知,所以他們較容易被外界事物吸引注意力,教師想要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關注教學內容,無疑是極為艱難的。然而戲劇教學法的衍生使得這一難題變為了可能。
戲劇是近些年新提出的概念,它的含義隨著地區的不同而不同,在我國流傳較為廣泛的定義為: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戲劇表演,從而實現讓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應用戲劇教學法時,應當注意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切忌脫離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戲劇教學法的目的。
教師利用戲劇開展教學工作,不僅能夠讓學生擺脫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古板課堂,而且還能夠滿足他們的素質教育,讓他們在表演過程中健全自己的人格,實現全面發展。當前我國提倡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要求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以提升學生的全面能力作為根本,戲劇教學法能夠有效實現這一目的,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實現傳統教學模式下無法實現的目標。
戲劇教學法的衍生,為我國小學教育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戲劇教學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在表演過程中激發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且還能夠讓他們獲得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師應當重視戲劇教學法在教學工作中的應用,并且不斷改進教學工作。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戲劇教學法在我國小學教學中的應用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其中就包括缺乏教學規則,以及教學模式過于陳舊等。如何改進這些不足之處成為了教師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小學課程主要包含了諸多方面的內容。教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要明確教學目標,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在充分了解當代小學生心理需求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主題,讓學生通過查閱圖書、網絡媒介等手段提前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文化背景知識及如何創編劇本,明確學習任務。班級內通過自行分組、自選主題、自行組織與討論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教師在講述中華傳統文化時,需注重學生發展的自主性,有效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可引導學生借鑒傳說故事、歷史典故、人物、事件等去創編相關人物劇本故事,如《三國演義》中的英雄故事。
三國故事中的每個人物身上都有著顯著的性格特征,關羽義薄云天、諸葛亮足智多謀、劉備重情貴義、董卓殘暴不仁、曹操雄才大略……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的主題,例如,教師在講述中華傳統美德中“禮”的相關內容時,選取典型的戲劇性事件,可以讓學生圍繞“禮”這一主題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進行劇本創編,在編排劇本時,將語文知識帶入其中,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感悟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故事劇本創編促使學生體會中華傳統美德中的禮賢下士、與人為善、君子懷德等品質,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價值觀。
學生通過前期的資料收集、劇本創編等準備工作,不僅鞏固了基礎知識,還能對戲劇理論相關知識有一定了解。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先播放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欣賞視頻中人物的動作神態及語言表達,學習故事中人物的表演技巧及方式,觀看完視頻后,教師抽選部分小組,讓小組成員自主選擇扮演的角色進行課堂表演。例如,表演三顧茅廬時,學生要按戲劇表演的形式設置場景、分析人物特性、構建故事情節,在知曉所扮演的角色性格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個人情感通過演繹加強對傳統文化“禮”的認識。在表演過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肢體表現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能夠得以提升。
學生通過戲劇表演用肢體動作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表現出來,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演繹的角色對于語言、文化理解上的偏差,給予適當的指導,表演結束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和評價,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學生主動參與表演,這與傳統的教師講述相比,更能加深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印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小學教學中,學生通過課堂上的戲劇表演、鑒賞、評論等方式,不僅加深了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識,同時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同伴協作意識。但在課堂教學環節,受時間因素的影響,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所以還需學生通過課后的小組探討,對課堂上的表演進行總結反思。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知識進一步理解,在戲劇教育活動中更好地詮釋故事內容。在進行課后反思時,需要關注三個方面。第一,分析教育戲劇是否合適。對于教育戲劇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要根據是否達成教學目標探討教材內容是否分析到位,選定的教育戲劇是否合適,是否貼合小學課程的具體內容。第二,關注教學過程。要分析課堂實踐中各個教學環節的實施目標是否達成,教學各個環節的銜接是否合理,是否會影響教育戲劇的應用效果。第三,反思得失。對教育戲劇在小學教學中應用的過程進行全方位回顧,梳理存在的疏漏、失誤之處,提出建議,確保教育戲劇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達到最佳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將戲劇有效融入到教學中,不僅提高學生表演能力,同時,還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未來的教學工作中,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師在傳授理論知識時,應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有效吸收教學內容。避免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使學生無法真正融入教學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