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加強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風華鎮溪源小學,貴州 遵義 563300)
前言:小學語文作文能力充分反映了學生語文學科素養水平高低,即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使學生能夠駕馭語文知識,形成強大的作文能力。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師作文教學,并沒有賦予學生強大的學科素養,學生作文總是無病呻吟、內容相似、辭藻匱乏等情況,究其原因是教師教學方法出了問題。
即教師沒有在課文教學中科學系統地滲透作文教學。比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不能結合該文拓展,使得學生學會布局謀篇。又或者在古代詩歌教學中,沒有積極地引導學生創新思維,能夠將詩歌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作文教學和課文教學彼此孤立,使得學生辭藻匱乏、思維僵化,或者有的學生自己仿寫但是缺乏教師指導,畫虎不成反類犬。
筆者發現很多小學生課外閱讀很豐富,但是其作文水平卻非常低劣。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結果呢?主要是因為教師安排課外閱讀時,沒有有效地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追問,去結合自己作文存在的問題去針對性學習。或者沒有使得學生利用所學語文知識去評價課外讀物。閱讀只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形式化嚴重。
作文寫作能力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平時注意詞匯積累,培養一定的觀察能力,最主要的是要具有階段性寫作培養計劃,比如日記、微日記等。在工作中很多語文教師的確安排了學生寫日記和微日記,但是卻沒有形成長期的監督,不能針對學生作品進行點評,或者點評千篇一律應付了事。有的教師甚至于逐漸地放棄了日記和微日記布置,學生失去監督的情況下往往自我終止了這種受益終生的良好習慣。
小學生性格活潑,對一切都充滿好奇,喜歡在自己作文中加入很多自己認為有趣的東西,但是一部分教師確認為這種內容沒用,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學習興趣[1]。
教師要從平時課文教學抓起,并要積極地擴展課外閱讀,有計劃有目的提升學生作文能力。建立詳細而切實的日記、微日記等寫作培養計劃,積極地結合教學改革改變傳統師生課堂狀況,尊重學生的地位以及其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文教學中教師積極地總結課文寫作特點,并將該特點予以分析,幫助學生們學習其中的寫作方法,同時要對課外閱讀資源進行篩選,將課外閱讀形成的各種積累為作為水平提升提供保障。即課文教學和課外閱讀是圍繞著作文教學而展開的,三者彼此影響滲透形成了綜合語文教學體系。比如風景游記類寫作訓練時,可以結合課文《桂林山水》以及課外閱讀材料,豐富學生風景游記寫作手法,實現時間、空間的有效安排,讓人對風景產生清晰的印象。
要積極地給學生布置寫作任務,鼓勵創新。比如日記、微日記、微小說等等,引導學生學會利用博客、微博、QQ空間等自媒體來發表自己的所思所想,鍛煉其為圖片配字等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評價學生作品時必須要詳細閱讀其作品用心評價,避免千篇一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小學生認為自己受到了重視,從而繼續保持著創作動力,不斷地提升日記、微日記以及微博文章道德質量。
語文作文教學課堂上,教師要明白學生主體不同作文能力不同,其學習方式也存在差異,故此,必須建立學情分析,了解每一位同學的作文基礎,語文學習方面喜好等,將全班同學科學分組,每一組都有其共同特性,比如A組在修辭方面薄弱,B組在詞匯方面比較貧乏,這樣就可以針對每一組特點針對性教學,提升教學效率也降低了教師工作壓力。不過需要明確的是分組是動態的,因為每個個體通過學習會產生改變提升,動態分組目的就是確保全班能夠齊頭并進,提高整體作文水平。當然,建議小學生自尊心強,分組要采取隱性分組,即教師做到心中有數不要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哪一層次哪一組。
這一點主要是為了使得作文教學延伸,比如實現家庭對接。教師要組建微信作文小組,對小組內的學生進行作文教學,這樣就可以結合分組教學,將傳統課堂轉移到移動終端,使得學生可以碎片化學習,在組內可以自由討論,教師通過學生討論來總結教學,不斷地兼顧群體需求,形成比較系統的教學方案。
評價總結是教師提升教學水平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要階段性總結自己的作文教學,從學生作文水平角度,從自己教學教案角度,從課堂互動角度,從師生溝通角度,從課上課下課堂延展角度,從社會活動角度,從學生興趣培養角度等等,對這些環節綜合思考尋找自己工作的薄弱之處,針對性提升能力,使得學生獲得完整的作文指導[2]。
總結: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主要存在著作文教學和課文教學、課外閱讀的分裂問題,同時也存在著興趣培養不足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首先需要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以現代教學改革理念為指導,對學生予以學情分析分組教學,積極地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系統學習課文并進行課外閱讀,使得作文能力培養獲得雙方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