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芳
(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宣平堡小學,河北 張家口 076261)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懂得,“讀”是“悟”的基礎,“悟”是“讀”的延伸與結果,語文教師只有將兩者有機的融合在一起,才能讓學生得以自發地感悟。那么,如何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的感悟技能呢?筆者結合在萬全區宣平堡小學從事農村語文教學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就感悟技能的提高策略談幾點體會。
農村學生的長項是直觀想象,充分讓學生再現表象,發揮想象,并用語言描繪出來,可以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例如《驕傲的孔雀》一課,第一句就說:“孔雀很美麗,可是很驕傲。”孔雀怎樣美麗?我讓學生看著插圖說話。學生說:“孔雀美在羽毛,它的尾巴特別美。”“孔雀展開尾巴,像一把五彩灑金的大扇子。”孔雀是美麗的,可是很驕傲。哪些地方看出它很驕傲?我讓學生在觀察圖畫的基礎上,從課文中找到表示驕傲的句子。學生找出:“只要誰長得漂亮,它就抖動羽毛,展開尾巴,炫耀自己的美麗。”“昂著頭,挺著胸脯,拖著長長的尾巴”這樣,把看圖跟學習語言結合在一起,從而促進了感悟的生成。
教學中的插圖很受農村學生的喜愛,我們可以利用培養感悟技能的生成。如《雷雨》一課雨中、雨后景象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觀察圖畫,想象當時情景,運用恰當的語句敘述雨中情景,就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雨前、雨后景色作了比較后,再啟發學生說說課文中沒有寫到的景物。學生經過仔細觀察,前后聯系發揮想象,說了這樣一段話:雨過天晴,天空藍藍的,地上的小草像是鋪上了一條碧綠的地毯,花苞上清水滴滴,花朵格外鮮艷,大樹在雨水中洗了個澡,樹葉綠油油的,小鳥在樹枝上唱歌啦!雨后的景色多么美麗。
在學生輕聲讀課文的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借自身的經驗和課文內容來初步感知課文。如閱讀《瑞雪》一文時,可以讓學生一邊輕聲讀課文,一邊結合自身經歷想像一個“漫山遍野,大雪紛飛,田野村莊,一片素裹”的畫面,以促進學生對課文所表述的“北國雪景”的情境感悟。
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仔細體味文中的語言情感,包括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等。如《瑞雪》一課,可以讓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有關內容,在朗讀中體味“小孩”、“大人”面對大雪的喜悅心情,以促進學生對“瑞雪豐年”的深層感悟。
每一篇文章都包含著作者的寫作目的,即文章的中心,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默讀思考中深入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其讀書有所收獲。如《瑞雪》,在理解“瑞”字時,可以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這場雪有什么特點?雪后的景色、人們的心情怎樣?通過默讀思考,使學生從中感悟到“雪大、景美、人更歡”這一“瑞”字的含義及由此而包含的文章的中心。
教材所選的課文,大多出自名人之手,寫作技巧各有千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細細品讀的基礎上,認真剖析課文的寫作技巧,為自己所用。如:為了讓學生領悟作者在煉字鑄句上的技巧,在教學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時,可以讓學生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改換成“吹”“過”“到”等字,再品讀剖析,深刻領悟用“綠”字既顯示出色彩,又把春風寫得極具生命力,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非常恰當。
教學實踐證明,要提高小學生的悟性,日常生活的積累也很重要。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實踐,擴大自己的生活視野,用生活的“活水”幫助理解,促進感悟。例如《雨中》一課教學,為讓學生感悟到雨中所體現的高尚精神,教師可讓學生聯系生活中急需得到別人幫助時的神態、心情和得到別人幫助時的心情、感受等,來體驗蹬三輪車的姑娘得到孩子和行人的冒雨幫助,及時撿起翻倒在馬路上的一筐蘋果所表現出來的神態、感受,以此感悟出放學的孩子和過路的行人助人為樂的思想境界。
教學中要精心設計有結構、有層次的交流活動,及時組織學生展開靈活多樣的交流,引導他們在合作交流中集思廣益、相互補充,以擴大感悟的效應。例如《赤壁之戰》一課的教學,教師可以抓住諸葛亮神秘的“笑”這一關鍵點設計設問:課文寫諸葛亮的話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用了一個“笑”字,請同學們聯系課文思考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么而“笑”?以此來引導學生合作討論,深入交流,感悟隱藏在全文中的深刻內涵和豐富的信息。
在教學過程,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感覺到是以主人翁的姿態樂在其中,而自發式地參與感悟。比如《桂林山水》的教學,桂林山的特點是“奇、秀、險”:“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我們可以要求學生以小導游的身份把它們具體地介紹出來。這種解說詞把“奇、秀、險”的特點具體化、形象化,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對課文語言的運用能力,使學生真正領悟到“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的具體表象。
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多向交流,引導他們突破條條框框,展開理解上的辯論,多角度的思考,在自主、合作的討論中,相互進行思維的碰撞,語言的交流,思路的拓展,靈感的激發,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的情、景、人、物,使交流提效、感悟加深,從而實現“超文本”交流。例如給課文情節拓展延伸:請大家給《赤壁之戰》黃蓋怎樣向周瑜獻計一節加一段解說詞,想像一下當時黃蓋和周瑜的對話情境。這樣大膽地跳出課文議課文,以促進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去感悟,鼓勵進行發散性思維,通過課內的交流,將學生引向課外的更深層次的探究,以確保學生進一步深化感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閱讀感悟作為一個創新思維過程,其思維活動必然會依賴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知識面。因此,擴大農村小學生的閱讀面,注重語言積累,豐富閱讀材料,就必然能有效提高感悟技能,最終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