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花 王金文
(甘肅省古浪縣大靖初級中學,甘肅 古浪 733103)
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關系,也是維持教學活動的基本條件。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難免會發生一定的矛盾,如果雙方沒有通過了解、對話等方式使矛盾小化,而是采取了不當的言行,即使很小的矛盾也會變成沖突。接下來我將結合工作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并對師生沖突中的一些現象進行反思。
案例1.有一次我正在上英語課,有一個姓李的女同學舉手向我匯報:“老師,馮同學用腳踢我”。坐在這個女同學身后的馮同學是一個小調皮,學習成績一般,就是比較爭強好勝,喜歡在課堂上做一些小動作。聽到李同學的匯報,我還沒有說話,馮同學就義正言辭的狡辯起來:“我沒有踢,是石同學踢的”。我說:“人家怎么不說是吳同學踢的呢?”吳同學是坐在馮同學邊上的一個各方面都比較優秀的女同學。我繼續說:“你做了錯事還不承認,像一個男子漢嗎?”其他同學也大笑起來,這使馮同學非常氣憤,他氣乎乎的看看石同學又憤憤不平的看看我,說了句;“有些人才不像男子漢呢”。課后我很快了解到,今天確實不是他去惹事踢人家的,而是石同學踢的。由于課堂上說的一番話使我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也使我和馮同學之間產生了一絲不愉快。
分析:從這個案例來看,由于我誤解了學生,學生比較委屈,在辯解的同時還鬧起了情緒。好在我的情緒控制的還比較好,沒有用自己的權威去打壓學生,從而使矛盾進一步擴大化。
反思:1.教師在面對一些突發事件時,心態上還不夠冷靜,容易不切實際,主觀臆斷,用自己的思維定式去分析問題,批評心中認定的問題學生。當碰到兩個學生鬧矛盾,自己又沒有看到真實的情況時,教師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采取“擱置”或“冷處理”,可以說課后再來處理,或對事發區域加強巡視,杜絕問題進一步擴大。
2.從案例中還可以看出,除了我不夠冷靜外,潛在的心理因素也很重要。任何教師一般對于 “問題學生”都存在偏見,從而導致教育行為失當。如許多教師認為,管束“問題學生”的唯一辦法就是要“狠”,就是要壓服他們,磨光他們的“銳氣”。如在案例中,由于這個馮同學給我的印象是調皮,好動。所以當我聽到他說話時就認定他在狡辯了,就決定給他點“顏色”瞧瞧,從而導致誤判。這是當教師的最容易犯的一個毛病,希望所有的老師都能摔掉自己的有色眼鏡,公平,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
3.處理問題時,教師的語言一定不能失控。在案例中,教師雖然只是說了一句不算訓斥學生的話,但卻產生了一種廣泛的效應,使學生的心理受到了一定的創傷,進而產生了不滿的情緒。所以,作為一名教師,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應該盡量從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出發,不要用語言去訓斥和刺激學生,更不要用語言去挖苦、諷刺學生。
案例2.學期初我們班新轉來了一位同學,平時脾氣特別不好,常常和同學之間起沖突。有一天,他和同學之間又發生了矛盾,我非常生氣,利用中午時間把他的父親請來,在辦公室進行了交流。下午,在我上了近5分鐘的課的時候,該同學來了,沒有喊報告,一腳踢開門,嘴巴里還罵罵咧咧的。我也被他的行為激怒了,于是就說:“你怎么搞的,來遲了也不喊報告,還有理了。”只見該同學歇斯底里的開始發作了:“我遲到怎么了?我就要打人。誰讓你把我那該死的爸爸找來,他打我,我就去打別人。”我頓時有些蒙了,又教育了他幾句,只見該同學一激動就將桌子給掀了,拎著書包拔腿就跑出了教室。我在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才知道,原來該同學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就離異了。他的父親脾氣比較暴躁,而且他的母親也經常在他面前說他的父親的不是。上了初中以后,加上叛逆期,他對父親的教育比較反感,進而對父親也比較痛恨。
分析:從案例中看出,我和該同學之間本來沒發生較大的沖突。但是由于我對他的家庭情況不太了解,又進行一次很隨意的家長交流,使該同學和我之間產生了一次大的沖突。
反思:1.教師對于新轉入或比較特殊的學生有必要進行提前家訪。案例中由于我對該同學的特殊家庭背景沒提前了解,從而導致了和該同學之間發生了矛盾沖突。如果我是一個有心人,提前對新來的特殊同學能及時了解他的家庭情況,對這個即將接手的學生進行家訪,這次的矛盾和沖突也不會發生了。
2.教師對于比較特殊的學生有必要特殊照顧。案例中當該同學遲到,破門而入,嘴巴里還罵罵咧咧進入課堂時,教師不但要穩住自己的情緒,而且要適當的照顧一下他的情緒,讓他做一個適當的發泄。教師對他可以采取“冷處理”,不聞不問先隨他去。等他的心態平靜下來后,再用比較關心的語氣問原因,可能比在氣頭上去問的效果要好得多。對于特殊的學生,教師所要做到用一點一滴的熱情去感化他們,而不是動輒就去訓斥,指責他們。其實“特殊學生”更希望得到教師“特殊的愛”。
總之,在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師生之間發生沖突亦是在所難免的。作為新一代的一線教師只有正確處理好師生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才能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才會迸發出強勁的教育能量,促進教育效果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