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媛 修麗華
(大連醫科大學第一臨床學院,遼寧 大連 116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大學生是新時代的代表,必須要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導自己。
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的就業觀念變化,找出了大學生就業價值觀存在的問題,并給予了相應的建議,期望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
大部分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時,主要考慮的是未來發展空間,也有很多學生考慮工資收入和工作中環境,對于自己的興趣以及公司的福利看的不是很重。
在大學畢業生中,很多學生都選擇選擇了未來發展空間,高達三分之一。在工資收入方面,男生看的更重一些,而女生則大部分選擇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通過不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會選擇二線城市,通過對大一到大四的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只有選擇一線城市的學生只有15%左右,年級越高希望去一線城市的學生越多,愿意去二線城市發展的學生有25%左右。學生畢業以后最不會選擇的就是那些縣市區以下的城市,除此之外,大學生也不是很愿意當西部志愿者,畢業時沒有學生選擇去西部當志愿者。
1.發揮輔導員引導作用
作為大學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重視學生的就業指導。因為學生是否具備指導能力,與學生的自我認知和職業定位有關。因此,身為高校的輔導員,必須要擁有很強的調研能力以及推理能力,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身為輔導員,還要擁有相應的職業測評技術,這樣才能更好的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的職業素質,進行準確的評價;還要擁有很強的組訓能力,這樣才能更好的指導學生的擇業以及就業。
2.充分利用生涯規劃課和就業指導課優勢
現階段,大部分的高校都開設了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課和就業指導課,而且,很多學校都將這門課程設置為必修課。因此,只有合理的利用上課時間,才能更好的幫助學生進行職業規劃,能夠深入的進行就業指導、創業指導。
3.加強就業指導中心的服務
通過不斷的調查,發現很多學生都很喜歡進入單位實習,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實習才能進一步了解相應的崗位信息。只有很少的大學生認為,在相關就業信息網站才是我們找工作的正確途徑,這樣普遍反映了大部分就業網站存在不足。所以,學校的就業中心要進一步完善企業的招聘信息,更好的發揮就業網站的作用,協助學生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
1.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
通過自主就業,可以給大學生帶來更多的機會以及利益。然而,很多大學生并沒有認識到市場的殘酷,也不了解就業市場的實際情況。只有不斷分析市場的客觀敬業形式,并進行深刻體驗之后,我們必須明白,現實就是如此。無論是投訴還是憤怒,它是無用的。這種就業形勢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相反,指責別人很長一段時間,浪費時間,影響人的情緒的,不如勇敢地承認和接受目前的現實,徹底打破了過去的美好想象,并尋求腳踏實地,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2.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傳統認為,人們通過工作可以滿足生存的需要,但對于人們在現代社會,職業生涯的個人意義遠非如此簡單,行業能夠滿足人們的需求從低到高的水平。例如,有些人已經進行了專業的價值結構的初步研究,結果發現11個類別的因素,如通信,正義,挑戰,環境,權力,成就,創造,創新,歸屬,責任和自我認同。因此,該行業的價值是豐富的,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職業能夠錦衣推動個人的發展,也能夠推動社會的進步中。
3.認識與接受職業自我,主動捕捉機遇
大學生就業中的許多問題都與大學生未能正確理解和接受職業自我有關。因此,正確認識自我照顧和接受自我的特點是調整就業心理,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職業方向的重要途徑。。你需要知道你喜歡什么樣的職業,你需要什么樣的職業,你自己的職業選擇標準,以及根據你目前的能力你可以做什么樣的工作,這樣你就可以知道什么樣的工作更多適合你。許多學生會發現他們的能力和水平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高,他們容易失望,悲觀和不滿。因此,在接受自我特征之后,我們必須接受自己。我們不能抱怨當前的自我問題,也不能低估自己。因為我們目前的特征是客觀存在的,所以畢業時不可能有大的變化。承認你的現狀并學會避免弱點。此外,我們必須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我們必須知道,一些缺點并不可怕。我們可以先招聘,然后在工作場所發展自己。
4.開拓進取,勇于創業
大學生作為青年先鋒,是有理想,有抱負,創新精神,敢于做事的,大學生必須具備創辦自己的企業,可在畢業后立即或在一定的社會積累后實現的意圖。大學生要有信心和勇氣,開拓自己的事業。雖然有些大學生初創公司遇到了一些困難,他們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大學生創業絕對是值得鼓勵的。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理念和思路。我們必須為自己一個合理的規劃和定位。我們必須合作,與人與市場經驗,擺脫學生公司的意識和科學性。
總之,本文通過分析大學生的就業價值觀,仔細分析了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因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協助學生做好今后的職業規劃,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加其今后的就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