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飛
(河南農業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2)
黨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十分重要的大會。因此,正確解讀和領會其中所蘊含的深意也顯得至關重要,那么此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解讀十九大,可以大大提升解讀的科學性。
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首先對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進行了總結,在過去的五年里經濟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強軍興軍開創新局面、港澳臺工作取得新進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開、全面從嚴治黨成效卓著等。①
實踐不僅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進而把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理論概括和總結,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過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實實在在做的事情,是因為我們黨牢牢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不動搖。
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是為了解決自身需要與外部世界的矛盾而進行的能動地適應與改造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在許多方面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之所以要對它們進行改革,主要原因是其不能很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原則,關注人民的需求,始終代表中國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其遵循,并與社會實際相聯系,在用于指導實踐的同時,對理論的正確性進行檢驗,正如:“理論是否正確,在理論的范圍內不能解決”。另外一方面,實踐是發展的,理論也是發展的,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人類對在整個世界的認識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此外,客觀世界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那么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也是無止境的,即真理在實踐中不斷的被認識。因此,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成就也是實踐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檢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真理的正確性,而且還對實踐經驗進行了理論總結和概括,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了真理,可見,以實踐為基礎是非常重要的。
五位一體”,大大豐富了“現代化”的理論體系。以往的提法主要是“經濟現代化”,十六大報告提的是“三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到了十七大提出了“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這次進一步拓展到“五位一體”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總體布局意味著中國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從局部現代轉變到全面現代化,從不斷協調的現代化到全面協調的現代化。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推進就是要促進著五個部分統籌兼顧、共同發展,它們是一個整體,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不行,正如唯物主義歷史觀從社會生產實踐出發,把人類社會理解為復雜的大系統。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必須堅持以下幾個原則:首先,要堅持整體性原則;整體不是每個部分的機械相加,更不是它們的綜合,它是指各個組成部分相互協調,形成一個有機體,實現系統的最優化。其次,要堅持結構性原則;結構是系統中諸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要素之間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秩序、一定的結合方式等,五位一體的每個部分在整體中都占據著一定的比例,根據每一部分發揮的不同作用結合在一起,現今,結構性原則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重視和應用,其目的都是為了通過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系統功能的優化。再者,要堅持層次性原則;層次主要是指在系統中不同的組成部分依次隸屬的等級關系,處在不同的層次所具有的功能也是不同的,所以,只有理清它們之間的層次,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其成效,使五位一體的各個層次協調有序、功能優化。
十八大以來,我們國家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民主法治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外交和軍事建設打開新局面、生態文明建設有了顯著的成效,這幾個方面同時發展,對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大有益處,反之,如果不注重整體的同步發展,只關注到某一部分,那么這樣的發展是畸形的、不健全的,長此以往,非常不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所以,只有把五位一體的建設當作一個有機體,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但是不能分割開來,促進國家全面綜合的發展。
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的社會矛盾也發生了變化,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的變化也反映出我們國家的發展又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梯,但是想要消除社會矛盾是不可能的,在人類社會中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并且貫穿于社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中,矛盾的存在并不一定都是有害的,相反,有些時候矛盾的存在會帶來很大的積極影響,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即使是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矛盾,社會主義的改革正是以承認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矛盾為基礎的,矛盾的存在阻礙了當前的發展,所以只有對當前的現狀進行改革,才能緩和這種矛盾,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致力于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但是當前社會仍然存在許多的矛盾,并且所有矛盾也不可能被消除,這是不是就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實現不了?當然不是。社會和諧并不是說社會中不任何任何矛盾,而是指各種社會矛盾的雙方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損的狀態,它是以承認矛盾為前提,以正確解決矛盾為基礎,即在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建設和諧社會。
矛盾雖普遍存在,但是在不同階段和不同領域所產生的矛盾是不同的,有其特殊性。我國社會矛盾的轉變也有其特殊性。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社會矛盾的變化關乎全局,也是一個歷史性變革,在新形勢下對黨和國家的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決,將會給整個社會帶來較大的負擔,阻礙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所以,首先要弄清楚矛盾的性質,根據其性質制定相應的解決辦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離開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就難以實現。社會歷史過程是要通過歷史主體來實現的,而人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構成了全部的社會內容。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其歷史作用主要體現在: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可見,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重要作用,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民的事業,所以必須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切實維護好和發展好人民大眾的利益。
首先,堅持“黨領導一切工作”是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黨的領導,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近代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欺辱,只有中國共產黨義無反顧肩負起自己的歷史重任,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行中國成立以來,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使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其次,堅持“黨領導一切工作”是全面從嚴治黨的迫切要求。再者,堅持“黨領導一切工作”是人民的殷切呼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繼往開來,以巨大政治勇氣和強烈使命擔當,重申我們黨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對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了深刻而全面的闡述,我們越來越接近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地位,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強政治保證,黨領導人民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前所未有、實現的歷史性變革前所未有。因此,只有堅持“黨領導一切工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科學研究一定要確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視野,當今時代,閉關自守已經不能滿足自身的發展,各個民族和國家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各個國家和民族進入了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時代,在這個過程中,世界各國之間也存在矛盾和沖突,大多時候這種矛盾和沖突會被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但是有的時候這種矛盾和沖突愈演愈烈,難以控制,那么就會爆發戰爭,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利益沖突,如:西方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其目的就是為了掠奪中國的財富和資源。但是隨著國際和國內形勢的變化,國與國之間在最大程度上求和平、謀發展。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擔其社會責任,以世界眼觀照當代社會發展,求存存異,在解決一些世界性問題上,積極貢獻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彰顯出大國風范,以歷史的、開放的、辯證的眼光走在世界的歷史進程中。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對國際國內都具有很大的影響,十九大也傳遞出了許多重要的信息,只有對十九大進行正確的解讀,才能領會其核心,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一種科學完備的方法論,用其解讀十九大,其正確性也有保證。中國正在以自己的努力,慢慢向舞臺中央靠近,同時也在為世界貢獻者自己的力量。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