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
(陸軍工程大學訓練基地政治工作教研室,江蘇 徐州 221004)
目前,國際形勢正處于新的轉折點,各種戰略力量正在加速分化與整合,國際體系進入了加速演變與深刻調整時期,其中軍事領域的發展變化尤為廣泛而深刻。世界新軍事變革給我軍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可以說,新軍事變革的時代就像一個高速轉動的圓盤,要想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而不被甩下去,就要到變革浪潮的中心去。這場世界新軍事變革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信息化為核心,如何確保我軍這支勝利之師經受住長期和平環境的考驗,進而準確把握機遇有效應對挑戰,立足潮頭,贏得戰爭主動權,是時代賦予我軍的重要課題。
軍事管理是戰斗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能打勝仗的重要支撐。因此,打贏信息化戰爭需要軍事管理工作應勢而為,緊盯信息化時代的使命任務,堅持抓住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統籌協調推進,從而在世界軍事博弈的大棋局中穩操勝券。軍隊戰斗力由人、武器以及人與武器的結合方式三個基本要素組成,下面將從這三個方面簡要探討新形勢下我軍的管理工作。
軍隊戰斗力的生成由諸多要素構成,但人是其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第一要素,官兵的精神狀態與能力素質直接決定著武器裝備效能的發揮。然而,在新的國際國內形勢下,我軍官兵在實現強軍目標的思想征程上面臨著兩大嚴峻挑戰。一方面,就國內而言,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中,我軍面臨著精神懈怠的危險,一些官兵容易滋生和平麻痹思想,憂患意識、戰備觀念日趨淡化,矢志打贏的血性和斗志日漸消磨。另一方面,就國際而言,信息時代的媒體日趨主導公眾話語權,人類戰爭也從自然空間、技術空間逐漸向社會空間、認知空間拓展,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媒體也竭力營造“唱衰美國”與“唱強中國”的假象,虛化夸大我軍實力,企圖以“溫水效應”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孫子兵法》有言: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要緊緊扭住思想政治建設這一關鍵環節,堅持精神引導、條令規范、訓練錘煉與獎懲結合等多管齊下,牢固樹立官兵的憂患意識、戰備思想、戰斗精神,奠定廣大官兵矢志打贏的思想根基,以思想促行動,達到鑄魂育人、固本培元的目標。
憂患意識是一種危機感、使命感、責任感,是時刻不忘“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是牢記“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然而,最大的危險是看不到危險,因此,要使官兵清醒地、辯證地、理性地認識到我國面臨的安全威脅、西方敵對勢力分化中國的圖謀以及我軍實力的差距,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警醒與決心,登高臨遠,知己知彼。
古人云,“備戰甚于防川”。未來戰爭中武器裝備更新換代,技術手段優化升級,節奏快、進程短、殺傷力大的特點更加突出,全面打牢官兵“時刻準備打仗”的思想基礎勢在必行。根據 “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的要求,強化官兵的戰備意識、規范戰備秩序、落實戰備制度,扎扎實實在常態化備戰中提高戰斗力水平和打贏能力,做到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之必勝。
戰斗精神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是催生戰斗力的精神武器。要引導官兵從我軍的革命歷史和英雄事跡中汲取力量,也要結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實際和官兵成分結構的變化,對官兵進行有層次有針對性的思想教育與從嚴從實的訓練管理,充分調動官兵投身強軍實踐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傳承我軍的虎狼之氣、驍勇之風、威武之勢。
武器裝備是軍事技術物質存在方式的體現,也是存在于戰爭和備戰過程中的一種戰爭手段,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特別是近代科技革命以來,武器裝備的發展高歌猛進,左右著現代戰爭的每一根神經。武器裝備是觸及敵方的“劍刃”,劍刃鋒利與否,反映著一支軍隊的防御力與進攻力。
現代戰爭的作戰要素由材料對抗、能源對抗逐漸發展為信息對抗,作戰規模由武器對抗、平臺對抗發展為體系對抗,這對武器裝備管理提出了新的現實要求,而粗放式、經驗型的裝備管理模式已不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要通過管理創新實現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戰斗力,進而贏得戰爭主動權。
在信息化戰爭中,網絡武器的矛頭直指敵方網絡系統的安全漏洞,對其實施竊取、攻擊與破壞,不僅僅是裝備的技術更為復雜、性能更為先進,使得對其維修保障的要求更高,而且信息資源、信息安全管理已成為新的軍事管理課題。要把管好網絡體系、信息終端、作戰數據作為重點,應用信息網絡、電子監控、定位跟蹤等現代科技,構建重要軍事目標智能化安防體系,確保信息系統常態有序運行,信息終端技術性能良好,作戰數據更新及時、管理嚴格、安全可靠。
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武器裝備管理手段也日益多元化。在不斷完善信息設施和設備、信息系統和網絡的基礎上,通過研究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對武器裝備管理體系的影響,重組武器裝備各級管理部門的業務工作流程,依靠管理體制的變革和調整,不斷提高信息技術的應用效益,實施多元化的管理手段,有力推動武器裝備管理的創新發展。
與普通商品相比,武器裝備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研制、生產和采購過程也要受到價值規律的制約,研制生產部門要追求高效費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要遵循價值規律,使武器裝備在研發、生產、采購等環節中趨向市場化,走軍民融合式創新之路,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建設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之中,從而得到強力支持和持續推動。
裝備只有在善于駕馭者的手中才能發揮威力,也只有人和武器實現最佳整合,才能形成強大戰斗力,是未來戰爭制勝的重要基礎。那么,在官兵的戰斗精神與能力素質得到發展鞏固,武器裝備得到有效管理的情況下,就必須探討如何使二者在信息化戰爭中實現有機統一,達到“人劍合一”,最大限度發揮官兵的能力與武器裝備的效能。
恩格斯指出,一旦技術上的進步可以用于軍事目的并且已經用于軍事目的,它們便立刻幾乎強制地、往往是違反指揮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戰方式上的改變甚至變革。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群的出現以及在軍事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機械化戰爭形態向信息化戰爭形態轉變,推動了信息化武器裝備、數字化戰場和信息作戰樣式的誕生,因此,處于轉型期的我國軍隊要實施科學高效的管理,建立一套精確、集約、規范的組織計劃、指揮控制、整體協同管理機制,以將諸軍兵種作戰行動、指揮系統、武器裝備等聚合為一體,提升體系作戰的能力。
作戰理論創新必須適應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武器裝備的更新。面對新的戰爭形態,軍事理論研究必須適應信息時代的特點和要求,進行相應的訓法戰法創新;要在善于運用他山之石的同時著眼于自身的實際,解決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實際問題;還要有前瞻性、實用性,能夠將抽象的理論轉變為可執行的條令條例或戰略計劃。
以“信息力”為核心對軍隊的編制體制實行根本性變革,從組織上保證軍隊形態的信息化。信息化建設的管理不同于機械化建設管理,機械化建設可以先分散搞然后合成,而信息化建設的關鍵是解決好體制、機制和法制問題,在開始就要統一管理、統一規劃、統一實施。
軍事訓練是連接人與武器裝備的橋梁,針對高新武器裝備訓練系統性強、協同要求高的特點,對訓練秩序維護、資源調配、質量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完善訓練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標準化,減少無序性和盲目性,確保軍事訓練的效益;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模擬技術、虛擬仿真技術和戰前作戰實驗,對作戰新思想、作戰計劃、作戰行動和作戰能力等進行科學合理的模擬剖析;還要探索跨兵種、跨專業、跨建制聯訓合訓的管理模式,促進人與武器的全維度、深層次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