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春紅
(新疆圖木舒克市第三師五十團第二中學,新疆 圖木舒克 843804)
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依然側重理論教學,其與學生的生活實踐之間存在較大程度的脫節,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內容的認識還停留于表面,并未能夠深入理解其自身內涵,無法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結合所學習的知識。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工作,其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對于各項知識的理解掌握,同時還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各項素質水平,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盡管新課程改革相關要求,教師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積極發現挖掘在現實生活中所存在的各種教學素材,為學生構建活躍的課堂氛圍。但是由于大部分教師長期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所以其在教學過程中會不由自主的繼續使用傳統教學模式,這就導致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
傳統教學理念對于教師的影響并非短時間內就能夠得到改變,教師普遍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如此使得道德與法治教學與社會現實之間脫節嚴重。盡管當前已經提出素質教育,但由于家長及社會對于學生考試分數的重視程度,使得當前教學模式依然傾向應試教育,如此,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不利,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產生嚴重負面影響。
初中階段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時,普遍都是在考試之前死記硬背相關知識點,認為能通過考試即可,但卻未能充分認識到其對于自身未來成長的重要性。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此未能集中注意力,缺乏足夠學習積極性。由于缺乏積極性的引導,盡管學生暫時記住了相關知識點內容,但卻無法學好這門學科。
想要提高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就需要構建良好學習氛圍,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入生活相關知識,使得生活與理論相結合,不僅提高課堂教學趣味性,還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新課內容的導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處于重要地位。諸多教師在新課導入過程中語言乏味,很難引起學生對于該堂課知識點的學習興趣。初中階段學生好奇心較強,對此教師可以合理利用,將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通過合理利用相關的問題、事件等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以講解有友誼與成長間關系為例,教師可以先搜集學生所關注的明星等小時候、剛出道與現在的朋友合影,然后通過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出來,如此可以將教學內容與學生日常所見到的明星等相關聯,更加貼近實際生活,促進學生產生更多關于教學內容的理解與感悟。如此可以使得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注意力更為集中,活躍了課堂教學氛圍。
初中生所處階段自身控制能力較差,同時該年齡階段所接觸的外界誘惑較多,所以課堂教學過程中,會經常出現走神的情況,但不可忽略的是,此階段的學生也具有較為強烈的表現欲望。所以教師可以對此特點予以合理利用,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安排學生來飾演生活情景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教材內容大部分都是源于實際生活,甚至其本身就包含了大量生活案例素材。所以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來制作生活情景劇,有學生來扮演其中的角色,通過角色代入提高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以抵御不良誘惑為例,教師可以通過情景劇來展示學生在生活過程中所可能遇到的不良誘惑,并通過表演來展示自己如何采取合理的措施來拒絕不良誘惑對自身的影響,如此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知識點的理解深度,還能夠使得相關知識點生活化,提高其對于知識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在積極了解時政信息之后,能夠有效拓展自身眼界。所以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主動關注時政熱點內容。法制教育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中的關鍵組成部分,其不僅能夠有效傳播法律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法律意識,還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守法,成為有道德、守法、健康的良好公民。例如在就“愛在家人間”相關課題講解的時候,可以以網上相關案例為例,讓學生分析子女逼老人寫遺囑、分遺產問題,讓其就此提出自己的見解,并互相進行探討。通過與生活中的現實案例的對比,可以把現實生活和學習中的真實經歷與教材內容相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使得學生在掌握教材相關知識內容的同時,還能夠積極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引導學生成長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教學的應然與實然永遠是一個無休止的話題,師生必須用行動來詮釋各自的責任,而擔負責任需要勇氣、智慧和必要的代價。教學是一個過程,教師及其“教”永遠也無法真正代替學生及其“學”,學生的積極主動、內化實踐是其應負的責任,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和監管是教師應負的責任。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結合生活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需要我們不斷探討的課題,從生活化角度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本身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想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提升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就需要不斷更新自身的教學方法、優化自身的教學模式,通過從生活角度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來有效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與學習興趣,進而有效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質量,加深學生對于相關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促進其未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