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玲玲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新城外國語學校,浙江 寧波 315000)
綜合思維素養是歷史與社會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它是指借助歷史的眼光認識今天的社會,縱向認識人類歷史的進程,橫向關注現實社會的生活,引導學生關注相關內容的聯系,包括生活主題與史地知識的聯系、史地知識與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系、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重大事件的因果聯系等,并通過體驗、探究、合作等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發展社會的綜合思維和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將時政引入課堂,實現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良好的時政閱讀習慣和能力,越來越顯示出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綜合價值。
近年的初中社政中考試題沿襲開放性、時政性、綜合性的特點。以2018年寧波市初中畢業學業考試為例,涉及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海南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憲法修正案》通過、黨的十九大、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獲聯合國環保最高榮譽——“地球衛士獎”等重大國內外的時政熱點,涵蓋地理、歷史、道德、法律等眾多學科內容,相關試題分值總計40多分。
從考查的內容來看,有關試題不僅考查學生對時政的認識與了解,更注重要求學生能結合時政并聯系所學知識有主見地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材料題第20題第二小問為:“根據材料分析塞罕壩創造綠色奇跡的原因?”以及第三小問:“塞罕壩創造綠色奇跡給我們實現“新目標”有哪些啟示?并從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法治關系的角度加以分析。”要回答這些問題,學生不能只是單純地從時政材料里面尋找答案,而必須綜合運用書本的理論知識,在對材料進行閱讀、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科學、自主地歸納總結。可見,學生要取勝中考,就必須關注時政,而歷史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更離不開時政。
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培養的關鍵時期。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通過時政教學,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閱讀時政,關注考察學生的生活能力、對社會現象的理解分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書本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習九上第二單元第五課《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這一教學內容時,我曾結合“習近平主席瞻仰紅船遺址,提出弘揚紅船精神”這一時政熱點,引導學生從歷史角度回憶復習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意義及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開辟歷程;從民族精神角度思考弘揚“紅船精神”對實現現代化建設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重大意義。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不僅鍛煉學生調動和運用知識多角度、多層次綜合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和民族使命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對時政的關注不夠,大多數同學都停留在“等、靠、要”的思想上,表現為過度依賴于教師在課堂上對時政知識的灌輸和考前下發的時政材料,普遍不具備良好的時政閱讀習慣和較強的時政閱讀能力。針對這個實際問題,本人嘗試引時政入課堂,靈活運用時政教學的方式來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綜合思維素養的培養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新鮮的時政熱點、焦點話題一開場往往能吸引學生的目光,營造出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由最初的陌生、好奇逐漸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探究。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我十分重視每日、每周新聞熱點的搜集,常根據教學需要選擇適合的時政材料導入新課,或用時政的事例貫穿課堂教學,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式,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理解掌握教學相關知識的基礎上,正確認識并評價現實社會中的問題,既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樹立時政意識,養成關注時政,閱讀時政的習慣。如在學習八上第二單元第三課《日本大化改新》這一教學內容時,我會結合“2018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華,中日兩國關系得到改善和發展”這一時政新聞,引出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近鄰,引導學生追溯中日兩國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歷史,然后結合史料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等方式,引導學生聯系隋唐時期日本遣唐使來華這一事件進而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目的、措施及影響。在此教學過程中,不僅較好地落實了課堂教學的目標及重難點,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同時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課改后的《歷史與社會》的課堂,特別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通過觀察、體驗、感悟逐步提高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而鼓勵學生收集、整理時政資料,就是促使學生關注世界、感受時代的脈搏。本著這樣的愿望,我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活動,如:召開新聞發布會、舉辦時政專題講座、進行時政專題復習等,鼓勵學生認真學習、積極思考并自主獲取知識。
以新聞發布會為例,我先要求學生課前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時政信息,多閱讀《人民日報》、《半月談》、《中學生時事政治報》等各種有益的報刊雜志,收集并整理熱點、焦點新聞;其次,課上留出5-10分鐘,讓兩三名同學進行一周一次的新聞發布,要求他們表述簡明扼要,在突顯重點新聞的同時,能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向全班提出問題;最后,引導學生進行時政點評,并能積極回答相關的問題。通過這種形式,既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也充分鍛煉學生的動手(搜集、整理新聞)、動口(語言表達)、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更為理性、更有智慧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現實生活。
時政材料中蘊藏了許多的理論知識和科學道理,如何解讀,怎樣探究,主導權不在教師,而在于學生。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當前的時政熱點進行有機的結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述、問答、討論、調查等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融會貫通地來解讀時政熱點,并學會運用唯物主義的觀點有主見地深入分析歷史和現實問題。
如在每周一次的新聞發布會上,我曾結合“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這一時政熱點,引導學生嘗試通過課前準備、課堂交流、課后鞏固等教學環節,從歷史、現實和未來三各角度,深入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曲折進程、偉大成就和光明未來。
具體實施過程:
(1)小組分工合作,確定時政專題
根據我們學校的小組合作學習實際,每個弘毅小組先圍繞著“改革開放”這一主題從不同角度選定時政專題,然后進行人員分工,從背景材料選擇、教材知識鏈接、命題思路出示、相關例題分析等方面進行充分的課前準備。由于時間、精力等條件的限制,學生在課外收集材料時,可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篩選整合。
(2)師生共同參與,組織課堂交流
在課堂上,結合講述、提問、搶答等方式,學生分小組向全班進行展示,師生共同參與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就提問的角度和回答的有效切入點進行相互補充。當學生的歸納不夠全面和深入,或者某些觀點存在異議時,教師應該進行科學的引導,并給與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肯定,從而樹立學生時政閱讀的充分自信,培養學生時政閱讀的良好習慣。
(3)課后及時鞏固,鍛煉解答技巧
從應試角度來說,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最終還需要科學的答題技巧來固化。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尤其是初三學生的中考時政題的解題能力,日常教學中必須要滲透科學的學法指導。通過隨堂練習,鞏固相關知識,鍛煉學生“時政材料+書本知識+學科語言”的解答技巧。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初中學生時政閱讀能力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綜合素養培養的目標出發,創新教學方法,循序漸進,在教給學生書本知識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培養學生的時政意識,養成關注時政、閱讀時政的習慣,促使學生具有綜合觀察事物的眼界、掌握綜合運用知識的方法和獲得綜合認識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