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樂 楊毅
(北京農學院,北京 102206)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的核心要求和內在基礎,更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今社會誠信具較強的社會意義,對于提升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等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人們的誠信素質在國家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恪守誠信是大眾的共識,誠信教育已經被列入了各級教育管理規定,其中高等教育體系是重要的一個環節。
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創新人才培養工作的塔尖部分,肩負著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培養高層次人才的重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德”育教育是新時期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議題。高校在讀研究生具有努力學習、勤奮向上的特點,努力的方向比較明確。他們重視專業技能的培養與實踐,但在“德”育方面相對比較忽略,其中在研究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仍有部分學生自身存在失信行為與現象,從一個方面說明研究生誠信教育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同時,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學生群體的誠信狀況不容樂觀。因此,研究大學中學生(含研究生)的誠信問題,加強其誠信教育,構建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無論對學生本人的全面發展、整個民族素質提高以及整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等方面發展,都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筆者查閱了大量國內外關于誠信道德觀、誠信教育研究等方面的文獻,通過對國外誠信教育和信用體系的文獻研讀發現,西方國家論述經濟領域中誠信道德的文獻較多,個人誠信制度建設比較健全且有效,從小就對學生強調誠信教育,但是在國外是將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歸在國家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中并沒有專門的大學生誠信評價體系。美國是世界上最早構建學術誠信保障機制的國家之一。梁茜,吳志強(2012)在《美國大學誠信體系及對我國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啟示》文章中對美國誠信體系進行研究。首先是頂層設計:美國聯邦政府關于誠信問題設立了相關政策,2000年白宮頒布《關于科研不端行為的聯邦政策》,是美國目前最高的最具權威性的政策。該法案將科研不端行為界定為:在計劃、實施、評議研究和報道研究結果偽造、篡改、剽竊。其次是誠信教育制度:新生入學就進行誠信教育,簽署學術誠信保證書;建立榮譽守則制度,除去學術誠信之外,還包含了一些道德條文;同時學院設立校內監察制度,執行誠信守則規定的處理程序并保留關于指控的相關文件。湛泳,王妍(2015)在《日本大學誠信教育對我國大學誠信教育的啟示》一文中對日本誠信教育進行了論述:日本的誠信教育發現從入學第一天開始。日本所有的大學都會開設一門以誠實守信、文明禮讓、正直勇敢等為主要內容的倫理課,并且在日本大學中“思想道德實踐課”被硬性設定為必修科目。日本高校的誠信教育理論與實踐并重,大學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此外日本的家庭也十分重視誠信教育,日本社會各界對于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抱以非常支持的態度,十分樂于為此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幫助。
筆者查閱的大量文獻中國內的誠信教育與誠信教育體系、大學生誠信現狀研究占有相當比例,說明國內有許多學者逐漸關注誠信教育,并認真探討大學生誠信現狀與誠信教育之間的關系。唐霄、唐子芹等(2014)與王艷彪、張帆(2013)的文章中都將我國大學生目前失信問題總結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業,主要是考試作業與論文造假;二是經濟,在其文章中指出少數學生隱瞞家庭真實經濟情況,從而騙取銀行助學貸款,還有部分同學拖欠學費、電費等各種費用;三是就業,有一部分學生在就業時從求職簡歷上做文章,制作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是與單位簽訂就業協議之后,又根據自己的需求,隨意撕毀協議,給就業單位和學校帶來損失和不好的影響。同時,隨著電子技術的成熟以及現代通訊的普及,出現了網絡不誠信。王重賢,張亞萍(2018)在調查中發現一些學生在網上隨意發布虛假信息,惡意攻擊他人,侵犯他人隱私,盜用他人的知識產權等;利用虛擬網絡,以匿名身份進行撒謊、欺騙等,成為當代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突出問題,甚至有的學生利用和參與網絡借貸。
文獻中顯示高校誠信教育體系的相關研究逐漸在加強,一些高校將誠信教育納入選修課之內,對培養高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營造良性互動的教育氛圍和誠實守信的文化氛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高校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效果各校差異明顯。査婷玉的文章《高校誠信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2018)對高校誠信教育進行了分析,總結出高校誠信教育存在三個問題:首先是對誠信教育重視不夠,許多高校仍然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一些學??偸沁^于看重專業知識的教學,而較為忽略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育;其次誠信教育缺乏實效性,教育內容空洞缺少針對性,教育方式單一缺乏實踐性;最后是誠信教育管理機制不健全前,許多高校仍未建立起科學有效的德育管理機制。楊樂在文章《高校學生誠信教育體系的構建探究》(2016)對我國高校誠信教育體系也進行了研究,發現高校教誠信教育體系存在片面誠信認知、教育方式陳舊、監督機制缺失等問題。
目前國內高校開始進行誠信教育體系的構建,誠信教育體系構建中的一些實踐與經驗可以為研究者提供一些幫助。其中張明銘等(2018)對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進行論述,該校采用“校方管理、學生使用、三方共建、社會聯動”的誠信教育體系。上海交通大學(郭成鵬,2016)在新生入學教育、學風考風教育、學術誠信教育、貸款管理、主題教育和誠信求職教育等環節上,建立健全完善的規章制度,及時把握重要時點,扎實推進日常教育,逐步建立教務處、研究生院、團委、就業中心、學生事務中心以及各院系多方聯動的誠信教育體系。上海立信會計學院(王妍,2016)構建了“六環節-六目標”的誠信教育體系:入學教育、校園文化、專業教育、日常教育、離校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同時也重視畢業學生的跟蹤反饋。湖南文理學院(何筱,2016)設立誠信檔案,構建大學生誠信的日常行為規范,同時構建了學生誠信度評價、獎懲及監督機制。這一切都說明教育管理部門、高校的相關教育工作者逐漸意識到,在高校開展誠信教育是非誠必要的。
雖然高校誠信教育體系的構建正在被大家重視,構建工作逐漸展開,但還存在許多問題,高校開展的誠信教育比較孤立,難以引導學生樹立扎實的誠信觀,也就是說沒有將誠信上升至契約精神層面。同時,高等農業院校誠信教育體系構建的研究報道極少,高校中研究生這一群體被研究者忽略,查閱的文獻中很少提到這一群體在誠信方面存在的問題,研究生誠信教育體系方面理論研究與實踐闡述的較少,也從一個方面說明構建研究生誠信教育體系必要性與緊迫性。從筆者從高等農業院校研究生群體的特點出發,綜合考慮社會環境的影響、德育缺失、學生個性差異、以及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影響,正在開展高等農業院校研究生誠信教育體系構建研究,探討建立和完善研究生誠信教育體系的對策建議和措施,推進高等農業院校誠信教育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