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潔
(南陽市高級技工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把”研究性學習”內容落實到學科教學中,這在教育界掀起了”學習的革命”,本文就開展研究性學習與德育工作的滲透及所拓展的新思路展開討論.
我們所說的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的學習和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近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這樣一種學習活動。課程內容具有廣泛性、自主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等特征,教師通過運用研究課題這一方法,目的是讓學生能夠以自主探索性的學習為基礎,親自感受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進而使學生能夠走進社會,參與實踐,服務現實,以增強對社會和未來的終極關懷,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態度。
第一、目前德育工作的疲軟局面亟待扭轉
教育是關愛、是幫助;是一種期待、一種發現;是為了保護、為了奠基。那么教育工作就要堅持針對性、保障主體性、貫徹漸進性、尊重差異性、追求創新性和提高時效性,爭取德、智、體、美、勞的全面和諧發展.
目前的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表現在一下幾個方面:①其他學科老師對于德育重視程度不夠。②德育方式跟不上時代的要求,不顧學生的意愿和身心需要,并且忽視實際效果,因而難于形成內在的正確道德信念與內化意識,易于導致知行分離:③具體實施中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個性未能受到正視和張揚,目標定位又過于高遠,套用灌輸和壓服手段,重"堵"輕"導",忽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缺少應有的平等溝通,難于以理服人,以情動人,使感染力大打折扣:④德育內容過于空泛而脫離實際,時代感不強,顯得相當神秘化和抽象化,遠離了大眾和生活。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就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
第二、借助研究性學習拓展德育新途徑
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具有廣泛性、開放性、實踐性、綜合性、探究性、靈活性等,強化了自主、應用、情感體驗等價值取向。在探究中要消除保守、盲從,有意識地提高批判能力與思辨能力,在相對自由的廣闊天地中逐步理解和把握自我、自然、社會及文化的內在關系。這樣,學生在動態、多元、主動的學習環境中,確信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筆者認為把德育滲透到研究性學習中,克服只抓智育而忽視和偏離德育的誤區,努力履行”求實、求新、求活、求精”精神,確保德育的觀念、內容、方式和效率上的優化,激活學生的道德潛質,通過研究一一學習的相輔相成來實現道德的內化,誘導知與行、學與做的統一,培養學生注意把知識轉化為能力,興趣轉化為創新,思想轉化為行動,最終促進學生健康地成長、成熟、成材。
第三、發揮研究性學習活化德育的積極作用
在構建研究性學習體系中,我們應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學術自由的民主性、因材施教的差異性和尋根究底的探究性原則,真正把德育寓于具體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相信能起到以下正面作用:
1.挖掘了德育內容,有利于學會關心,培養社會責任感,關注自然界、人類社會的熱點問題:人類的發展越來越要求人們善待自然、善待社會、善待他人,追求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網絡化的浪潮,學生十分關心時事,例如中美關系、臺灣問題,世界和平等。大家應注意與現實的結合,加強當代問題的應用性研究,密切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把課堂引向自然和社會。例如反腐倡廉,不妨展開”中共廉政風暴的課題探究。如”青少年犯罪現象的思考”、”關于追星”、”網絡人際關系”等也可以順理成章的進入學生視野進行研究。
2.學會求真務實:研究性學習中要求社會與個體的本位兼顧、科學與人文的比翼雙飛。把求知作為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讓大家沖破教材和課堂的束縛,減少對教師與課本的依賴,把更多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以便使學生在廣闊的知識海洋中自由翱翔,盡情地展現其能。不迷信、不盲從,嚴謹、認真、執著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只有腳踏實地、知難而進、堅持不懈,品味科研的樂趣。課題能使人獲得了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陶冶。
3.個性獲得張揚,體現生存教育理念,鍛煉了社會實踐能力,在寬松、自在的師生平等關系下,學生可以各抒己見,不唯命是聽,不唯書是從。鼓勵標新立異,學生經歷了酸、甜、苦、辣,吃一塹,長一智,在親身體驗中會更加珍惜勞動果實,學會勤勞儉樸,勇于排除困難,敢想敢闖,自己動手、動腦、動口,變得更加大膽和細致、勇敢,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磨練。
4.營造在合作中競爭的風氣,學會分享,推進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形成:活動的展開有賴于集思廣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進行分享學習,不僅要依靠個人角色作用最大限度的發揮,也要動員各科教師、家庭成員和朋友及其他相關人員投入,依靠學習伙伴的集體智慧和分工協作。通過合作學習和研究,學習者可以取長補短,善于欣賞和發現別人優點,與此同時,在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學習者還需要了解不同人的個性,學會相互交流與合作,知己知彼,以求同存異,并群策群力,相互激勵共渡難關。這種合作包括合作的精神與合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態度,表達、傾聽與說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執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5.有利于增強集體觀念和全局意識及團隊精神,增進友誼:現代社會與科技的發展使得人類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復雜,而社會分工的細化又限制了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范圍,例如科學道德、生態道德、網絡道德等日益引人注目,這涉及了方方面面,課題小組活動要求人人參與,各方面積極協調配合,各司其責,實行資源共享,互通有無。
6.評價學生的尺度更為全面:現代教育要求人們必須用客觀的、全面的、發展的觀點來評價看待學生。而研究性學習則為學生們提供了凸現個性,彰顯才華,充分實現自身價值的天地,有的所謂的”差生” 他們的動手能力、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強于”尖子生”,通過成果公開展現,學生的特長得到了發揮,所以我們認為參與比成功更重要。
7.促使同學們關心家鄉,愛護家鄉熱情高漲。其中社會服務與社會實踐是綜合活動課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去年進行的研究主題就有《南陽旅游開發研究》、《南陽對外開放的現狀與展望》、《南陽土特產研究》、《南陽文化名人的調查與研究》等,通過收集信息資料、調查訪問,獲得了對家鄉的過去、現狀和未來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大家立志要學好真本領,為建設家鄉作出貢獻。
研究性學習的全新探索產生了極大反響,我們要充分保護和信賴學生,筆者相信只要通過大家負重前行和齊心協力,尤其要與德育工作相輔相成,實現兩者的契合互動,這將有利于實現師生和學校各方面教育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