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霞
(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湄江二小,貴州 遵義 564100)
前言:在小學教育中,語文是重要的學科類型,而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往往需要學生對抽象的文字具有形象的理解,而借助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教師手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能夠有效的進行教學內容的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提升教學的效果,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和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就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
信息技術具有著諸多的優勢,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提高教學的效果。首先,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比較單一,內容也比較乏味,而通過信息技術就能夠有效的實現教學內容的趣味化和直觀化,實現教學模式的轉變,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高質高效教學目的;同時,傳統小學語文的教學中主要圍繞課本教材內容進行教學,知識拓展是不足的,而通過信息技術能夠借助網絡優勢進行教學內容的有效拓展,不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還能夠拓展他們的眼界,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另外,現階段,國家也是提出了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現代化教育理念,并要求教師對傳統知識灌輸應試教育的模式進行改變,此教育的背景下,通過在小學的語文教學中使用信息技術,對現代化教育改革進程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1]。
信息技術具有著顯著的特點,其中最為明顯的就是能夠營造相應的教學情境,通過信息技術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直觀化的體現,學生就能夠身臨其境對教學內容進行感受和理解,這對加深他們的體會、促進他們的學習和激發學習積極性具有重要的意義。比如,在進行《金色的魚鉤》一課的教學中,由于現在的學生并不能對當年歷史時期環境具有深刻的體會,這也影響了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而通過信息技術能夠對相關長征影視短片進行播放,這樣就能夠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對長征時期所經歷的艱苦和不易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時候再讓他們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和體會,就能夠迅速的使學生對課文內涵和意義進行理解,進而激發他們對當時歷史時期生活的同情、對現在生活的珍惜以及愛國情懷的培養。
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夠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豐富教學活動的形式,從而對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學習積極性進行激發,提高教學的效果。比如,在進行《蝙蝠和雷達》教學活動的開展中,課文內容往往是比較有限的,學生對內容知識的理解也不夠深入,盡管學生對科學知識具有探究欲望,當同樣科學知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學習上存在一定的難度,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來對課文內容進行呈現,借助相關形、聲、色教學課件來對雷達原理進行播放,不僅能夠迅速吸引學生,還能夠促進他們更好地對相關知識理解和掌握;另外,信息技術還能夠實現遠程教育,教師借助信息技術能夠將一些課程音頻和視頻向學生進行分享,學生能夠通過相關信息資源進行課文知識的針對性預習和反復的鞏固學習等,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2]。
在小學語文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主要圍繞著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學生很少會接觸到其它方面的知識,而語文是一門語言類學生,學生想要實現語文核心素養的提高,勢必需要大量的教材資源作為學習支持,而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就為其教學內容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比如,在進行《只有一個地球》一課的教學中,課文中涉及到了自然資源的有限、毀壞自然資源的危害和移居別的星球的可能性等,則教師就可以圍繞著這些方面的內容來對學生的知識進行拓展,關于自然資源開采方面,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來對自然資源開采的情況和危害向學生進行呈現,提高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同時還可以查找一些自然資源保護的措施相關知識,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自然資源的保護中,并且學生也可以自主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相關資料的查找和閱讀,教師還可要求學生分組進行相關知識的討論,學生就會對自然資源保護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在討論中對問題不斷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樣不僅能夠對教學內容深度進行拓展,還能夠對學生的語文素養進行提升[3]。
結語:綜上所述,信息技術有著顯著的優勢,和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結合促進了其教學效果的提升,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效果,教師一定要認識到信息技術優勢,并結合實際教學內容不斷進行教學方案的探索和改進,這也是新時期環境下教育體系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