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枝
(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教育局,山西 朔州 036900)
歷史課程作為我國國民素質教育的基礎課程,主要是通過對歷史的知識文化進行了解,進而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質教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能夠充分地認識社會的過往,珍惜今天的成果,為學生未來的發展奠定基礎。歷史學科的范疇涉及到一切社會現象的基礎知識,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奠基石。中學歷史教學以培養學生素質教育為主,因此,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有著其重要的責任和義務。初中歷史是人文學科之一,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等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人格、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是開展高效教學的首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和指南針。課堂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路標”,它規定了整堂課的步調,對課堂教學至始至終起著導向作用。對教師來說,它具有“導教”的功能,對學生來說,它具有“導學”的功能。如果要從根本上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質量和水平,就必須全面關注教學目標。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地方往往就是教學目標。大部分教師在備課時,都很難做到去深入研究每一課的教學目標,或者并沒有完全理解教學目標的真正含義。有很多老師將教學目標表述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大空話,缺少針對性,過于空洞寬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有些教師雖然制定了教學目標,但是與他的教學實際脫節,并沒有用教學目標來指導他的教學。比如有些老師在他的教案中制定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某某問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合作精神這樣的教學目標,但在整個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看到他把學生分成小組,也沒有開展任何活動,自然這樣的教學目標只能是一句空話。
本學期來,我們學校也在推行“導學案”,雖然對這一方法老師們褒貶不一,在我看來,若能將其合理地利用起來,對于提高教師科研水平,改進教學方法,對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還是有很大幫助的。傳統教學使學生在課前對教師的教學意圖無從了解,上課只能被動的學習,而“導學案”的使用指導學生學習。我通常提前兩天將導學案發放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借助“導學案”進行有目的預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導學案”中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預習,有利于學生帶著疑難問題去聽課,減少盲目性,增強聽課的效果,而且經過預習,對課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上就有更多的時間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同時,教師通過批改“導學案”,可以及時發現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根據學生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方案,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展開教學,對于大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少講或者不講,或者讓學生自己講,而對于較難的問題,學生錯誤比較多的問題則精講,重點去講,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如果說一節課是響鼓,那么新課導入則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渾厚,槌槌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思維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
在上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時,我這樣導入新課:出示《祖國江山一片紅》郵票的圖片,并設置懸念:這張郵票于1968年11月25日郵票首先在北京發行,發行時間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國各地郵局停售,郵票要全數退回。但已有個別郵局提前售出了這枚郵票,致使有少量郵票流出。“一片紅”發行存世數量少,成為新中國郵票中著名的珍郵,并名列世界珍郵之中。為什么國家要停止銷售這張郵票?帶著這個懸念,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教學,全身心的投入到本節課中去。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點拔者,要使學生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作用的發揮。有些教師盲目認為講得越少越好,覺得講多了就會有“滿堂灌”之嫌,講多了就是“填鴨式”,倘若碰到觀摩課、示范課、評比課等那更是要多讓學生講,多讓學生活動,自己少講或不講。更有一些教師為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對學生的合作、探究活動不加任何指導,對存在的問題,也不進行評價反饋,整堂課教師沒有起到任何“導”的作用,誤認為只要教師不講或少講了,學生的主體性就得到了凸現。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由記憶到理解,由理解到運用,可見知識的運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所以,要適應素質教育,要培養有用之才,初中歷史的教學中就要重視對知識運用能力的培養,那么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運用能力呢?歷史課堂重視學生運用能力的培養,就要正確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解決歷史問題,課堂如果只是一味地教授知識,而不加以運用,學生的掌握就不牢固,俗話說:光學不練,等于白干,不練就達不到鞏固的目的。在課堂知識講過后,緊接著就要出練習題,這樣既能讓教師了解學習的情況,又可以對知識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讓教師更容易地控制教學,提高課堂的效率,從而使學生在識記的基礎上做到靈活運用、融會貫通。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要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樂,生動活潑,不斷轉換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夠不斷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