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艷
(四川省宜賓市敘州區古羅鎮涼風學校,四川 敘州 644604)
在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課文的編排一共是六個單元,每個單元的體裁一般是一樣的,或小說、或戲劇、或詩歌等。這一點也體現在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而兩版教材除了這點是一樣的外,還有一點就是每個單元開始之前都設計了單元導語。在這個單元導語里面,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目標一目了然。學生通過閱讀,能對本單元的學習目標有個清晰的認識,利于他們的目標的掌握。因此,導語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單元有單元導語,每節課也有課前導語,在一個單元的課堂教學開始前,可用導語作為課堂導入。好的課堂導入有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但如果導入沒有運用得當也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結果。因此,作為一堂完整課堂的要素之一的課堂導入,在語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初中課堂一般是45分鐘一節,當然有的是40分鐘。不管是45分鐘還是40分鐘,都是學生在經過較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力的學習后。這時他們可能會產生疲勞的感覺,因此就需要在課間休息,來充分調節自己的狀態、使自己放松下來 。有的同學自制力較強,不需要出教室就能夠自我調節,或許他們都不會出現這種狀況;但有的同學就喜歡出教室,采取自己的方式來調節。他們在課間休息時,經過一系列的活動后,可能會比較興奮。而針對這兩種情況或其他情況的同學,有一個好的導入,特別是像語文這種人文性較強的學科,就更至關重要。
每一節課都有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一個充滿趣味、概括性強、思維縝密的導入利于老師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和學生對課堂重點的提前預想及把握。
學生們通過老師的導入大概就能夠了解本節課所學內容,再加上對教材的預習,他們能夠對本節課的目標大致做一個預想。如學習艾青的詩歌《我愛這土地》,這樣導入:“土地是一種古老的信念,一縷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諾言,一股寫實的意志。這萬物生靈的根基上,曾演繹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蕩氣回腸的眷戀情懷。有誰不熱愛這生我養我的肥沃土地?有誰不依戀這教我護我的祖國母親?讓我們和詩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愛這土地》,一同感受詩人心中洶涌奔流的愛國激情。” [1]這樣,就可以在導入中學生就感知到本堂課教學的內容及重點,甚至通過對艾青詩歌意象——“土地”“光明”的提煉,拓展出艾青被稱為“太陽與火把”的歌手這一知識點。
任何事物都有它發展的規律,學生的學習認知規律也是一樣。它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師教學也要充分運用這個規律,而課前導入,正是教師運用這一規律的體現。課前導入讓學生對本堂課的教學內容,有了一個大致了解后,老師再在此基礎上,帶領同學們一起去深刻的探討、剖析,這樣對學生掌握知識來說,或許就更為容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學校,學生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通過學習知識,培養自己的思維,為自己的將來打好基礎,能夠學以致用。而不是“死讀書,讀死書”遇到問題不懂思考,不會應對。
有時老師采用問題式導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比如魯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里提到的的看電影事件,就可以直接問學生,如果是你穿越在當時,看到了那一情景,你會怎么做?通過這樣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樹立自己的價值觀。
語文課程的特點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而課堂導入正能體現這一點。“著名教師魏書生說:’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啟迪,催人奮進。’語文特級教師于漪也說過:’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住導入課文的環節,一開課就要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2]因此,課堂導入的設計十分必要,好的課堂導入甚至能起著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不能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