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芳
(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戶木中學,河北 保定 072557)
在全面實施新課程后,中學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狀況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同樣,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教學資源多元化也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帶來了諸多的便捷。新課改要求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圍繞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改變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堅持情理互動,通過加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科學性、思想性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德育能力十分重要。
(一)調動積極性,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我要學”是基于學生對學習的一種內在需要,“要我學”同是基于外在誘因和強制。學生學習的內在需要一方面表現為學習興趣,學生一旦具有某種興趣,就成為主動性得以發揮的動力源泉,學生就會主動、深入地去探究和思考。
(二)培養獨立性,由“我不能學”轉變為“我能學”。我們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由“我不能學”轉變為“我能學”。
(三)發現獨特性,因材施教。傳統教學中忽視學生的差異,這種“齊步走”式的教學,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手腳,禁錮了學生的頭腦,壓制了學生個性。在新課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課要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從而發現學生學習的獨創性,使不同資質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努力方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手段多樣化、現代化。現在的網絡資源豐富,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更加能夠從視覺,聽覺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的欲望,體現新教材的顯著特點。就在于將學生所遇到的要解決的問題以多樣化的形式出現在教材上,集文字,圖片,名言警句,思考題目融為一體,通過對學生循循善誘的形式來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多媒體的優點在于更能夠將這一特征淋漓盡致地,恰倒好處地展現出來。
(五)優化教學設計,注重教學效率。教學必然要求教師要有自己的教學計劃,教學設計是讓教學達到高效率的一個主要環節,這離不開教師對教材的解讀,只有教師將教材讀通了,真正消化了,體會到了教材的真諦,才能好好運用手中的資料,設計高效的教學流程,在有效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課堂是教學中最為核心的環節,是教學的中心工程。
(六)關注師生互動,做到教學相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必然要求師生互動,只有師生互動,教學才能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在新課程理念下,趣味性應當是思想品德課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導入激趣。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萬事開頭難”。開好頭,是課堂成功的基礎,我們可以選擇多種有效的方式導入。
(二)內容激趣。新課程提倡教師要充分挖掘現實生活中的資源、來自學生身邊的素材,創設情境,組織教學。
(三)媒體激趣。我們在教學較抽象的知識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形象、信息容量大等優勢組織教學。
(四)活動激趣。當代中學生喜歡參與,喜歡形體語言,喜歡活動體驗,喜歡音樂、小品、故事和競賽,根據中學生的這些特點,激活學習興趣。
《思想品德》的教學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發展學生的智力,兩者缺一不可。新教材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符合,符合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認知規律,教材的內容有現實性,針對性,重在取材于生活的實際,這樣對學生的德育智育一定要協調發展相得益彰,這是教學的最為基本的原則和要求。
教學目標落實的效果如何與課堂結構緊密相關,因此,優化課堂結構必須把握好下面幾個原則:
(1)以發展為目的原則。事物都是在發展變化的,人也不例外,教師要因材施教。
(2)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當代德育的重點逐漸由“道德教育”轉向“道德學習”,即由“培養論”轉向“學習論”,強調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的道德學習,引導學生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
(3)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教師與學生是平等、對話關系,教師是學生成長的參謀、伙伴,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4)以教材為依據、以實踐為源泉的原則。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在于適用,要做到會學善用。
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在教學方法上,要讓教師的“導”促進學生的“學”,教學生會學。
(一)傾注情感,變“苦學”為“樂學”。感情是一股巨大的能量,只有誘發了這一能量才能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變“被動地學”為“主動地學”,在情感交流的世界里由“苦”變“樂”。
(二)著力于“新”、“實”,變枯燥為趣味。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要改變這一現象,主要靠思想品德教師敏銳的觀察力、分析力,把新的教材、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身邊的人和事融入課堂,讓學生覺得道理正確、材料實在,從而有所學、有所得。
(三)化難為易,深入淺出。思想品德課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較抽象,對中學生來說顯得有些難于接受,思維受阻或思想偏差時常出現。作為思想品德教師此時應指點迷津、疏通關節,讓學生茅塞頓開。
(四)教學語言規范化、藝術化。教學語言通常有口頭表達、板書、體態語言,它們是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語言的規范表達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
(五)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用一顆愛心去喚醒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促進心理的發展、人格的健全和各種優秀品質的形成。
(六)課堂管理的科學化。一堂課要取得預期的效果,必須組織好學生配合教師進行教學雙邊活動。
迎接新一輪課程改革,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優化教學過程方面,筆者知道自己做得還很不夠,其實教學過程的優化永遠是一個探索的過程。所以,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精神,作為一線教師的自己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