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慧超
(河北省永清縣劉街鄉中心校,河北 永清 065000)
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提高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就必須在作文教學上下功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無疑是強調一個“樂”字,而“樂”建立在“趣”的基礎上,有“趣”才會“樂”才會“靈”。反之,無“趣”生“優”,生“優”則必“厭”。所謂心境愉悅反應則靈敏;心情抑郁,反應則遲鈍得多就是這個道理。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要求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所選的教學內容要貼近童心。1、命題要揣一顆“兒童心”。要盡可能地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寧可低一點,不搞一刀切;2、指導要用一種“兒童調”。要把導師的架子放下來,要用商量口氣,商量寫什么,怎樣寫,怎么改,如何評等等;3、評改要借一雙“兒童手”。學生只要對作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留心觀察,分析周圍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每一處景物,寫起文章來自然合情若泉涌,滔滔不絕。
剛開始作文的學生最大的困難就是會碰到“無話可說”,“無材料可寫”的困難,如果單靠老師傳授抽象的寫作知識,是難以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的,因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應加強觀察的指導,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生活,抓住事物特點的習慣,從而克服“無材料可寫”的缺點。在教學實踐中,我主要根據教材內容采取指向觀察訓練,自由觀察訓練和聯系實例觀察訓練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有目的、有系統的訓練。
(一)指向觀察訓練,即教師根據訓練的目的確定某處景物、事物或人物為對象指導觀察。為此我常常組織學生觀察校園的花壇,樹木,噴水池,到野外游覽,并在游樂中給學生以觀察方法的揭示。
(二)自由觀察訓練,這種觀察不受時間、地點、條件的限制,是學生個體思維涌動最活躍的方式之一。聯系教材實際,我從指導學生靜物描寫入手,掌握初步觀察方法,比如觀察一盆花、一株樹,進而過度到動態的觀察描寫,如寫一個小動物,寫天上的一片云,寫一個活動場面等等。
(三)聯系實例觀察訓練,根據教材內容創設一定觀察情境,可使學生的大腦皮層形成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如教學《夏天》一文后,我要學生背誦相關段落,課外,我立即引導學生觀察夏日炎熱的氣候,以及雷前雷后周圍的景色變化,面對眼前真實的景物,學生自然而然地想起課文中的句子。
素材是未經提煉加工的寫作材料,是作文的物質基礎,猶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話說:“巧婦難作無米之炊。”這就是說沒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無法造出精美的器物。兒童心理學表明:學生寫作,首先必須擁有寫作文的有關的材料、中心思想、段落層次、語言表達一切都無法從頭談起。所以學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所謂“雄厚”就是廣泛吸收積累之結果。那么,如何積累雄厚素材呢?我總結了過去的教學實踐,主要有兩種途徑:
(一)從現實生活中積累素材。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那么,如何匯積生活中的寫作源泉呢?我認為:首先要豐富學生的生活。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指導小學生作文,要從內容入手。”內容就是寫作材料,寫作材料來源于生活。生活越豐富,積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學表明:兒童天性好玩、好動。教師應抓住這一心理特征,有計劃、有目的組織一些有益的課外活動,如春游活動、文體活動、讀書活動、演講活動、看電視、聽廣播等等,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寫作素材。
(二)從書本中積累素材。書本中的材料也是反映著生活實際,怎樣積累書本的材料呢?古人說得好:“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就告訴人們,積累書本中的材料就是靠多讀,多背書面的優美詞句,好的片段,優秀作文。以便積累譴詞造句,選材與立意,層次與段落,詳寫與略寫,開頭與結尾,過渡與照應等寫作技巧。讓學生做到多讀精思,舉一反三。
大多學生作文時的所表現出的共性是“眼前閃爍著事物的形象,筆下卻形容不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
第一、把作文教學貫穿整個語文閱讀教學的始終。每篇課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學生在反復閱讀的基礎上,提示學生注意人家是怎樣開頭、怎樣搜集和組織材料、怎樣譴詞造句,怎樣結尾的。
第二、認真審題,搞清本篇習作的范圍和寫作重點,在作文教學中,通常接觸到的是記敘文體,所要學的內容又以人物、事件、環境為主。但人物、事件、環境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和在一起的,又各有側重吧。所以必須讓學生搞清每篇習作的側重點,離題萬里或千篇一律。
第三、要使學生作文時吧有話可說,教師要進行充分備課,明確寫作目的、要求,注意獵取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人和事乃至周圍環境,切記作文題目往黑板上一寫,簡單幾句要求一說了事。
當學生能夠把自己會說的話都寫出來以后,還要學會修改,使之更具有表達書面語言的能力,這也是學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種表現。但小學低年級兒童修改作文主要是照抄或重寫,真正能修改的并不多,且修改大多是比較輕率的,或聽老師講的,并不是自己很好的考慮的。可見,小學低年級兒童自我修改作文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因此,老師要同時注意培養兒童這種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教師要逐句逐段地與學生一起修改作文的方法,決不能讓學生滿足于把會說的話寫出來就行,這樣會影響作文質量的提高。
學生受知識和能力限制,作文中出現錯誤是正常的。在給學生習作指出缺點時,要求老師用啟發的方式和商量探討的口吻。這是一種民主的作風,也是對學生民主意識的培養和熏陶。而且使用商榷性的語氣,學生容易接受。使學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績,又能在愜意中接受老師的修改建議。
當然,好的作文教師,要做好的一件事,不是發掘好的作文,培養好作家,而是發現他們的個性以及個性在作文學習過程的要求與表達。重要的是更寬容地對待學生的寫作差異,個例地,極具針對性地提升學生作文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