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娟
(河北省平鄉縣第六中學,河北 邢臺 054500)
美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美的感受能力,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有利于促進學生智力開發,培養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為培養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應該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適當增減教學課時,分解重難點,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美術教材課時量非常有限,基本上是“一課一練”型編寫,最多的上3課時。如果遇上一些專業性強、內容多的教學內容時,教學就難免蜻蜒點水,走馬觀花,學生的學習就落不到實處。這時教師就要主動調節課時,分解重難點,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扎實掌握知識技能。如《生活中的紋樣》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欣賞生活中的紋樣,理解單獨紋樣的結構形式,并能根據花卉等素材設計單獨紋樣。第二課時,欣賞不同的裝飾紋樣,理解適合紋樣的組織形式,嘗試適合紋樣的練習。但是,我覺得雖然課本沒有直接稱呼“圖案”這個概念,實際上就是圖案教學,要想講清楚怎樣從自然中具體形象變成圖案、圖案的形式法則等知識,2課時是遠遠不夠的。筆者把本課的教學內容安排為3課時進行也非常倉促。第一課時讓學生欣賞生活中的裝飾紋樣,感悟紋樣的魅力,引導學生討論這些美麗的紋樣的靈感來源,再讓學生學習從實物寫生到單獨紋樣設計的方法步驟,并嘗試練習。第二課時讓學生掌握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圖案的骨式(組織形式),再利用自己上節課所變的單獨紋樣畫一幅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圖案。第三課時讓學生掌握適合紋樣的骨式,并在圓形的白色盤子上畫適合紋樣。這樣的設計,第一課時解決了圖案從寫生到變化的難點,第二課時解決了紋樣的組織形式,第三課時學生用二方連續和適合紋樣完整完成白色圓盤的裝飾圖案。這樣的安排學得深入、練得充分,學習質量自然也高。
開展綜合性、探究性學習,理解美術對生活的獨特貢獻。筆者所指是在教材安排的綜合探究課之外的其它課型中挖掘綜合性、探究性內容而開展綜合性、探究性學習。在探究中還可以綜合其他各學科的知識。譬如七年級上第3課《手繪圖表》,既要有數學中統計圖表的數據的嚴謹準確性,還要有美術的視覺直觀性。我先出示道路交通圖、樹干結構圖、中醫穴位圖,讓學生找找與平時繪畫有什么不同之處,再與數學統計圖比較有什么不同。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探究活動先讓學生明白手繪圖表通過圖像、文字和數字分門別類的排列來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特點。作業設計時預先讓學生調查全班同學喜歡的體育項目,統計出數據,課堂上老師再提供各種體育項目的圖標,學生很容易就完成一張統計圖表,既有嚴謹的數據,又有直觀的圖畫,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使一些枯燥的數據和復雜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有趣。學生在美術學科綜合求異教學中大大提高了學習興趣。
現代多媒體教學的優勢明顯,特別是網絡美術資源能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直觀、更具感染力。一堂欣賞課可以展示大量的高清美術作品,學生往往被美術的技法美所傾倒。例如:在《走進美術》一課欣賞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時,我一打出高清的圖像,學生們被畫家的高超技藝所折服“哇!太像了!”我們在使用電子白板時,利用強大的交互系統,對每個細節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分析體會,這種感染力是無法用語言表述達到的。在教《變體美術字》時,運用電子白板,我可以選用不同的類型的筆來書寫、可以隨意改變筆的粗細,當然也可以對這些字添加各種效果,這一示范教學使得學生想不學都難。在八年級的木刻版畫教學中,可以選擇一段視頻來演示木刻版畫的步驟。選取步驟中幾段高度概況的畫面,主題突出,有利于學生更好理解和掌握基本方法,又可節省時間。當然,一些美術作業我們也應該允許學生在電腦上完成,交電子稿。如《生活中的紋樣》我允許學生在電腦上通過軟件畫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圖案。善用多媒體能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更佳。
為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我多次組織學生開展美術競賽、畫展和美術活動。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表現才能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營造了美術氣氛,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我們也特別注重學生興趣的內化,在校園櫥窗中開辟多處展窗,讓學生一進校園就能看見優秀作品展、板報、宣傳欄。每天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習生活,學生們耳濡目染,學習美術的興趣必然是與日俱增,并且內化為一種自我成長的需要。
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水平、喜好來自主選擇。如教學七年級第6課《出水芙蓉》時,我就分三個層次設計作業。第一層次基礎較差的就只了解工筆畫的知識,試著用線條來表現一種花卉(不一定用毛筆);第二層次除了解工筆畫知識外,還要臨摹一幅白描花卉;第三層次除了臨摹一幅白描花卉后再通過敷色、渲染完成一幅工筆重彩作品。
總之,美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創設條件,善于靈活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和培養初中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