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慧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洛口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805)
引言:兒童文學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總是被認為是幼兒教學的工具,并不能真正起到對于小學語文的教學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兒童文學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作用。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兒童文學作為教材內容加入到了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當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利用兒童的視角以及兒童的語言對學生加以引導,將學生的心境與文學內容相結合,真正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更上一個臺階。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對學生進行觀察,立足小學學生的年齡段,真正做到對兒童文學精彩內容的解讀,與學生的心靈產生情感共鳴,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優秀的兒童文學往往也是基于兒童的視角來描寫事物與世界,教師要把握住文章的情感,在為學生解讀文本時要遵循兒童的心態進行解讀。站在兒童的角度真正的讓文學情感邁入到小學語文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更好的增強文學素養【1】。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走在路上》的課程講解中,文章內有一段內容時講述作者跟隨奶奶生活時的記憶和場景,對于奶奶肩膀的描寫,教師往往比喻成大山一樣的厚重,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認為奶奶的肩膀是溫暖的小床,能夠讓自己更好的在搖籃中休息,自己慢慢的在奶奶的呵護和搖籃中茁壯成長。學生們認為的這種情況,就是他們在運用自身獨特的兒童角度來解讀文本。所以,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注重從學生出發,由兒童的角度立足文本、解讀文本,真正讓自己也融入到兒童的世界中,才能更好的為學生掌握文學素養而做出相應的教學改變。
想象是兒童獨有的一種學習方式,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想象力相對成人有著獨特的視角,同時也較為豐富。因為兒童涉世較為淺薄,所以對于世界的認知更為純凈也更為“放肆”。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學生這種肆無忌憚且具有生命力的想象力,讓學生在自己的想象過程中理解文本、掌握文本【2】。相對于成人,兒童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往往具有情感性,不像高年級學生要理性的看待寫作手法、情感表達等問題,反而通過自身的想象力來構建文本的內容世界,讓自身的情感更好的與文本相結合。
例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描寫的語句,桃花被他們想象成“粉紅色的暴雨”、螞蟻在地上搬運東西,孩子們想象著“他們的家里有沒有電視”、垂柳在河邊迎風搖擺,被他們想象成“垂釣大賽”……等等。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想象,開發學生的天性,幫助他們在兒童獨有的想象世界中走入文本的內容。
教師在引導兒童理解文本內容時,要站在學生的視角為學生營造出他們心中的世界,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教師還要努力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在師生交流中,注重對學生兒童心理的培養,啟發學生將自身的感情流淌到文本內容當中。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理解文本的過程中,不能以成人的視角去解釋文章內容,而是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去引導學生進行理解與感悟,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產生與文本中情感的共鳴,屬于兒童的真情才能流淌在文本內容當中。教師要想激發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心中的情感,前提就是要讓孩子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將文本內容中的形象更加豐滿的描繪在他們的眼中。對一篇文章的審美情感是需要根據形象來作為依托和載體的,形象和情感是不可分割的根本。
比如,教師在進行《麻雀》這一課的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媽媽在救像麻雀的過程中,通過和獵狗的僵持,最后使得小麻雀獲救,讓學生在這篇文章中領悟被強大力量所支撐起來的這種精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腦海里對老麻雀的神態和動作通過想象使得麻雀變得豐滿并且鮮活。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心中就不知不覺產生的情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另外,還要通過文章中的矛盾沖突,為學生創設有意義的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沉入其中,這樣自然而然,孩子們就會從心中產生相關的情愫。例如,教師在執教《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內容時,文章中的火柴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點燃火柴能夠讓小女孩看到他心中美好的幻境,但是另一方面是小女孩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困難,通過被悲和喜的結合,虛與實的相融,小小的火柴融合了幻想與現實的矛盾,在這樣的矛盾沖突中使得故事的主題更加鮮明,學生在閱讀時的興趣也會更加濃厚,文本中小女孩的可憐形象,能夠為學生帶來一定情感上的波瀾,從而產生內心對文本世界的真情流露。
總結:教師在引導學生解析文本內容時,要從多角度、多層次面進行認識與思考,教師還要站在兒童的角度去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只有教師用平等的方式與學生進行教學對話,才能把學生真正的作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感受閱讀的魅力,體會學習帶來的愉悅,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保護好學生的童真,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提高學生語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