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燕
(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郭灘學校,寧夏 中衛 755000)
前言:課程改革逐漸深入,核心素養被不斷提及并落實在各個學科教育中,成為學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狠心素養主要包含了道法認同、生命意識、科學精神、責任擔當等[1]。為提高核心素養教育的實效性,文章深入探討了核心素養的培養必要性,并對核心素養的提升路徑展開探析,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品格與關鍵能力,推動學生可持續發展。
核心素養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的課程思維,而是將發展眼光放在學生基本屬性的提升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即由學生必備品格、價值觀念、關鍵能力等入手培養學生。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主要由政治認同上培養學生立場與理想,在科學精神上培養學生思想與理智,在法制意識上培養學生自尊與法治規則意識,在公共參與上培養學生擔當與情懷,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而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想要思想這一目標,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關注學生學科能力的表現,重視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2]。
在初中道德與法制課上,核心素養的培養,主要是為了培養合格人才,符合教育本質,與教育所追求價值相符。核心素養,作為個人適應社會、實現未來發展的保障,涵蓋的知識與技能較為廣泛,滿足了個人基本需求,解決了個人日常學習、工作與生活問題,推動了個人可持續發展。并且,全面反映了教育目標,展現了教育價值。并且,核心素養的提升,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方向,有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與世界課程改革相適應,遵循了學生成長規律,滿足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另外,初中道德與法制課作為一門綜合性必修課,其標準是:以初中生活作為基礎,指導并促進學生發展。初中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加強核心素養培養,有助于展現社會道德與法治的精神內涵,提高教學效果的準確性、科學性,展現先進教育理念,明確教育目標,實現高效課堂。
生活情境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應用。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為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可選擇貼近學生的事例,挖掘生活中的教育價值,通過價值滲透,提高課堂內容的趣味化與生活化,增強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延伸學生思維并深化[3]。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創設生活情境,引發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深入了解教學內容,增強課堂效率,在認識生活的過程中,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提升。
在新課標中提出,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課堂感受,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課堂效率。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水平,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可在課堂開設小組合作教學,以集體智慧彌補學生自主學習的不足。在小組合作教學心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分組工作,依照學生實況科學分組,保障全部學生都參與其中,帶動學生整體水平。同時,教師應選擇利于集體的合作課程。如:在“誠實守信”一課中,教師可布置如下課后作業“學生課后調查身邊的誠信小故事”,在調查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多觀察,并以小組為基礎,分發調查問卷,以校園為單位展開活動,以此提高學生參與積極性,增強學生責任感。之后,教師可在下節課課前幾分鐘,由小組委派代表講述調查中的見聞,讓學生以客觀角度了解誠信,掌握誠信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實現高效課堂,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責任擔當,增強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若教師仍將教學停留在表面,將直接阻礙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抑制學生未來發展。對此,教師應由多個角度出發,如:情感角度。在不同情境中,引導學生體驗不同角色情感,以此提高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感悟,增強學核心素養。如:在“親情之愛”一課中,為提高學生對親情的感悟,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父母,如:“與父母在一起最開心的一天”“父母日常為自己做的事”等,在回憶這些事的過程中,學生由客觀角度感受父母對自身的愛和關懷,引發學生情感共鳴,課堂教學效率顯著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也得到提升。
總而言之,初中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重要階段,加強道德與法治教育,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有助于推動學生未來發展。然而,在學生核心素養實際培育中,傳統課堂的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目標難以實現。對此,教師應積極貼近生活,創設生活情境;重視小組合作,實現高效課堂;重視情感教學的應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全面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