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雁
(寧夏中衛市海原縣三河學區六窯小學,寧夏 中衛 755220)
傳統的說話訓練過于強調統一的目標、統一的內容、統一的練習和評價,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模式比較單一。其實,說話教學是一門充滿個性的藝術,不該只有一種聲音,應該呈現出豐富絢麗的色彩。課改新課標指出,要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方式,倡導有效地接受與體驗、研究、發現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提出了說話訓練要結合閱讀部分的閱讀材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注意循序漸進,注重思維的連貫性、清晰性和縝密性的要求。由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說話訓練中,我以活動為載體,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探究為主,把交互式、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融合在一起,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創造性,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說話教學活動中達到說話能力的提高。以下是具體的操作方法:
為提高低年級學生說話的興趣,并使之言之有物,我采用以多元學科活動促說話訓練的方法。具體操作上,我在學期初就與任課老師進行交流溝通,選擇適當的教材內容開展說話活動。
在此系列中,我融入學生喜愛的自然實驗、體育游戲、舞蹈表演等學科活動內容,重在素描說話訓練。通過學生合作克隆活動全程,個體刻意微格回放,把活動過程步驟化、肢體動作細節化,并引導學生在做做、玩玩、演演中強化即時心理體驗,提高學生說話的有序性與至情性。如我在進行說話訓練時引入體育課上做的這樣一個游戲:老師發出口令,孩子們反著做動作,看誰的反應快。同學們通過觀察游戲者的動作、表情,再結合自己做游戲時的內心感受,就能把游戲過程具體、生動地表達出來。又如,結合自然學科開展“科技節”活動,邀請制作機器人獲獎的同學現場演示、講解機器人的制作過程,并介紹其制作的機器人的特點,從而達到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目的。
在此系列中,我融入音樂與美術的欣賞,以及美術設計等學科活動內容,重在想象說話訓練。正所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我鼓勵學生通過共聽同一首曲、共賞同一幅畫后描述自己對其獨到的理解或感受。而對學生自己的美術作品,我則采用“新聞發布會”的互動形式進行說話訓練。我還借由幾何圖形組合,鼓勵學生想象說話,藉此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與思維能力。如:針對美術課上學生有根據老師的名字作畫的經歷,我設計了“說說我的畫”的活動,讓學生邊展示自己的畫邊介紹繪畫的意圖、構思(為什么選這位老師的名字作畫,怎樣設計這幅畫……)。又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組織學生各個角度欣賞了亨利·莫爾的雕塑作品《母與子》,引導他們從作品的顏色、形狀、構圖上進行觀察,并說說通過觀看作品所產生的聯想。學生興趣濃厚,紛紛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閱讀教學中,我將教材對說話的要求與所教課文相結合,針對不同的課文、不同的學生巧設說話活動。
針對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在教完課文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將這個故事講一講。這一般運用在說話訓練的初期,或在中后期主要針對說話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以個體復述為主,重在啟說,要求聲音響亮,態度大方自然。
針對某些格式工整或是沒有明確結尾的課文,我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進行仿說或續編。以個人創作與集體創作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要求想象合理,語句通順,故事完整。
1.仿說
“模仿”就是學模仿樣,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說話模仿練習,可以提高說話的訓練效果。例如有的課文思路很清楚,每一小節的結構形式差不多,我就引導學生按課文某一小節或整篇課文的寫法,自己來新編一個故事或一首小詩。
如:按《夏天》這篇課文的寫法,學生自己仿說了《春天》《秋天》;按《我的房間》這首詩歌的寫法,學生仿說了自己的理想中的《我的房間》;按《愛》這篇課文的寫法,學生集體創作了《愛是什么》。
我還嘗試運用“組合呈現”法開展說話活動。所謂“組合呈現”實際包含有兩次組合、兩種呈現,即:以小組為單位的組合和全班組合,作品以說話和文本兩種方式進行呈現。小詩《愛是什么》就是全班同學合作創作的作品之一。語文快樂宮中有一篇描寫小動物之間的愛的文章——《愛》。我注意到,雖然這篇短文寫的是動物之間的愛,但可以引導孩子們由小動物之間的愛,聯想到身邊所發生的點滴小事,并將自己所理解到的愛說出來,這樣,短文的內涵豐富了,“愛”也升華了。在課上當孩子們的情緒調動起來后,我啟發道小動物之間這樣地相親相愛,在你們身邊,是不是也處處充滿了愛呢?”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我讓他們先在四人小組里說說,這樣既能互相啟發又能保證每個孩子都有說話的機會,然后再進行小組匯報,我將他們的說話內容一一記錄,再稍作串聯整理,一首由全班同學集體創作的小詩便誕生了。
2.續編
針對有些課文故事沒有明確結尾或文中有些內容一筆帶過,具有想象空間的,我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象,合理續編。一般采用組中試說、互啟思路的方法,然后各組推選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所編故事要求想象合理,語言通順,并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
例如,《沙灘上的童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幾個孩子在沙灘上壘起了一座城堡,他們把自己想象成勇士,并順利地救出了被魔王關押在城堡中的公主的故事。課文中對于公主被勇士們救出來的過程一筆帶過。于是,我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創編一個勇士救公主的童話故事。要求想象合理,具有一定的故事情節。先在小組中試說、互啟思路,可以是一個人單獨編,也可以幾個人即興接編,然后推選一位代表全班交流。于是各種精彩故事紛紛出籠,同一種結尾,卻在孩子們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后,續編了一個又一個各具特色的童話故事。
針對某些動作性強、人物對白有發揮空間的課文,我鼓勵學生自由組合編演課本劇。在編演過程中,側重人物對話的設計,強調對話之間的銜接,讓學生在演練中感悟人際對話的要旨。拓展課文,變課文為課本劇,讓學生盡情表演,俗話說“水不流不活,人不激不躍”,低年級學生樂于表演,在課堂上有表演的機會,就是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