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瀟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
前言:交際教學法主要用于英語教學,德語教學中研究、應用規模都不大。今年中德往來密切,德語教學也應順勢改革。
傳統的語言教學的內容和方法,包括詞匯、發音、閱讀、寫作、翻譯、語法、強化刺激、聽力練習等,能夠使學生學習掌握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雖然進入大學前,我國很少有學生學習德語,但在從小學到高中的英語學習中,學生們幾乎都已經適應了傳統的教學方法[1],導致部分學生過于重視單詞、語法,忽視口語、聽力練習。然而,中德學院的專科生,大三畢業后出國,需要考歌德學院的歐標語言證書A1,A2和B1,考試分為聽力,閱讀,寫作和口語四個部分。因此,雖然在學習德語的基礎階段,傳統教學法必須占大部分課堂教學時間[2];但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德語交際能力,必須引入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的理論淵源可追溯至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言學,海姆斯在此基礎上提出“交際能力”的概念,也就是說應用語言時,不僅要準確,還要得體,才能達到交際目的。韓禮德解釋了語法如何實現語言功能。所以,交際教學法的理念,要求學生在關注交際情景、內容時,下意識地組織語言形式。
關于交際教學法的實踐,D.Dunan指出教師應組織、引導教學過程(而非傳授),使用真實材料,讓學生與教師互動,融入語言環境。其中可采用的教學活動有角色扮演、組隊活動、訪談,等等。所以,在專科基礎德語教學中,應用交際教學法,應運用PPT、教師神態動作等生動的教學手段,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和愉快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運用、學習德語。[3]
交際教學法能夠強化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口語水平,但不利于學生細致地掌握語法知識、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在我國的基礎德語教學中,學生都是零基礎,首先需要掌握德語中復雜的變位、變格,否則就連日常對話都障礙重重,跳過這一步驟會造成學生德語、英語的混淆。但是,在學習了基礎的德語詞匯和語法之后,如果還不大量運用交際教學法,就會耽誤學生聽力、口語的學習,不利于中德學院的專科生考取歌德學院的歐標語言證書,從而在大三畢業后出國。因此,在基礎德語教學中要運用交際教學法。
如上所述,傳統教學法和交際教學法,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全盤否定或者全盤照搬任何一種都不可取,德語的基礎知識講解、操練與交際能力也不是互斥的學習內容,反而是相互促進的。因此,德語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習階段,靈活、綜合地運用兩種教學方法。如果學生不愿意練習聽力和口語,就要在課上多多運用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要求運用真實的語言材料來教學。因此,以傳統課本為交際材料是行不通的,因為其中的語言材料不夠真實,會將課堂引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所以,要引進的德語原版教材,如《交際德語》。這套課本中的材料很新,配有很多德國日常生活場景的圖片和聽力視頻材料,而且很注重口語交際和聽力練習,便于教師根據學生的語言能力選擇交際話題,應用交際教學法教授德語,并穿插在閱讀、語法、聽力等教學活動中。這套課本能夠幫助教師精準地掌握教學進度和學生水平,自如地控制教學過程,避免了教師選到過于陌生或者過難的話題,導致學生無話可說,不想配合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德語教師面向所有學生授課,互動模式主要是一對多的。這種情況下,單個學生受到的影響都來自教師,交互關系比較弱。在基礎德語的課堂上,應用交際教學法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則要退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讓學生與學生交際對話,學生受到的影響來自一名完整的學生,交互關系更強。因此,大學基礎德語課程中應用交際教學法,教師要有效地組織學生之間的互動,如同桌、前后桌、小組成員的互動。
雖然語法是交際教學法的弱點,但交際教學法也能用在語法教學中。以“動態方位說明語”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用PPT和肢體語言的演示展示交際的話題(家居生活),同時讓學生以聽、讀、看的形式直觀地感知語言,也就是靜態、動態方位在意義與形式上的不同。然后,教師引導學生找出新的語法結構,嘗試歸納語言規律,然后教師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并做補充和總結。接著,教師引導學生練習語法知識,根據難易順序,從傳統教學法的機械練習(如選擇、填空、配對、改錯、變位、造句)開始,再組織交際教學法的半開放練習(情景對話)。情景對話也從簡單的分角色朗讀開始,過渡到改編對話的兩兩練習,最后是根據給定的圖片(家居圖片)和話題(整理房間)開展自由小組討論。
傳統教學法過于注重語法規則,所以,專科基礎德語課堂中,要引入交際教學法。只有這樣,才能補上傳統教學法忽視的聽力和口語練習的短板,幫助中德學院的專科生考取歌德學院的歐標語言證書達到A2甚至B1的水平,從而在大三畢業后順利出國。